• 青年艺术家奖项评选 |  Young Artist Prize Selection

  • 面向符合要求的青年艺术家群体,进行主题作品及方案的公开招募,并由来自不同实践背景的行业意见领袖组成文化顾问委员会进行评审,入围作品将受邀参与主题展。与此同时,文化顾问委员会将商议评选出最终获奖的艺术家。主办方将为获奖者提供丰厚的奖金与创作支持。

    The "Young Artist Prize Selection" is open to all themed artworks and proposals from young artists that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etition requirements. The artworks will be judged by the Cultural Advisory Committee, composed of leading figures from a wide range of industries with experience in myriad different practices. The final award-winning artists will also be offered generous prizes and support.

    2023年15位入围艺术家

    *排名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broken image

    陈若璠 Chen Ruofan (好奇无限奖)

    1996年出生于湖北,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她的近期作品聚焦于人类情感于毫末处玄机万变的更迭和流动。在多种技术和媒介的辅助之下,她细致入微地遴选、描绘寄托情感的载体,和其间微不可察的变化。在草木、呼吸之间,人类情感的自发性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天然的珍视。同时,在刻画情感对外物的贯穿和投射的过程中,她的作品反映科技与自然的联结和回响。

     

    broken image

    袁可如 Yuan Keru (融合创新奖)

    1990年出生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她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探索影像的绘画感、空间韵律和叙事性,把现实中当下所经历的事件、情感与历史、神话、梦境等结合,用叙述性的影像方式来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

     

    broken image

    周岩 Zhou Yan (锐意探索奖)

    198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在创作中通常探讨由个体与群体的共生状况所衍生的问题。他此前的作品多使用类比、置换、模拟等方式演绎特定场域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影响,并选取当代艺术与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案例作为参考线索。他主要使用的媒介包含影像装置、交互游戏、艺术家书等。

     

    broken image
    包放 Bao Fang

    200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她关注跨时间、跨文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在创作中力图进行僭越式的披露。

    broken image
    程新皓 Cheng Xinhao

    1985年出生于云南,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创作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艺术家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联结。

    broken image
    CHILLCHILL

    1990年出生于广西北海,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位艺术实践围绕城市⽣活、第三世界、亚⽂化展开的艺术家,⽤⾃⼰独特的幽默感将虚拟世界和⽣活的现实世界融合。他将⾃⼰的作品称为“关于现实主义的脱⼝秀”。他致⼒于游戏引擎实时渲染的影像和现场表演。

    broken image
    方阳 Fang Yang

    199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艺术家,tritri吹吹设计事务所主理人之一,业余拳手。其创作涉及影像、雕塑和装置,旨在模糊文化等级制度,并关注男性气质在其中的演绎与迭代。此外,方阳与艺术家李汉威、刘树臻共同运营“史莱姆引擎”,参与构思并制作了平台上的数场展览。

    broken image
    高文谦 Gao Wenqian

    1988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和巴黎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他的创作涉及交互装置、游戏、实验影像、互联网、声音等诸多媒介。针对媒介本体的“元叙事”,探索围绕着媒介的世界。媒介引发的真假边界和时间问题,常被作为切入点。通过演绎概念,在新旧不同介质与技术的叠加与断裂之间不断进行实验,让人们重新思考眼前多重的现实情境。

    broken image
    贺子珂 He Zike

    1990年生出生于贵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她的作品呈现了在技术环境、媒介与信息流动中个人感知与时间性的体验,特别是其中与“混乱”有关的议题。近期的项目围绕特定的记忆、数据、档案和素材库多线程地展开,并延伸于与深度时间有关的话题,故事或讲述常成为其中的核心。主要媒介包括影像、写作、装置、计算机程序等等。2022年,她获得了第五届韩国VH Award亚洲新媒体影像奖的入围项目支持,并入选了瑞士文化基金会2023年的驻留项目。她同时也是走访和研究中国西南科技基础设施的跨学科项目“云下贵州”的联合发起人。

    broken image
    焦岩 Jiao Yan

    1995年出生于河南焦作,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活跃于英国、德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世界各地创作展览。她善于将行为艺术与⼤地艺术融为⼀体,用身体表达破碎的故事和微妙的情绪。艺术家的大多作品大多是社会性的,她⾮常重视观众是否了解艺术家在做什么,希望给大家看到的东西是柔软的又有⼒量的,可以温柔地触碰到观众。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插片,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插入了一个影子。她认为“重新整合”是艺术家的任务,只有赋予那些被撕毁、烧坏的碎片以完整,才能创作出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作品。

    broken image
    龙盼 Long Pan

    1991年出生于江西宜春,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宜春。工作于艺术、调研、技术和社群间,使用例如真菌、植物、污染物、电子元件、矿物等,对环境中的人类足迹,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感兴趣,并通过“植物冶金”和“真菌降解”等技术使环境不可见的变化变得可见。她希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田野工作和视觉艺术表达,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往往被忽视的关系。探索和呈现人类所处的整个生命网络的“秘密对应”。

    broken image
    梅心怡 Mei Xinyi

    1997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系,现工作和生活于江苏。梅心怡的实践主要关注图像和文本之间的转译,同时结合媒介理论介入物质文化的视觉语言与表现形式。她试图解释特定情境下的共生(symbiosis)关系,并研究戏仿(parody)与故事叙述(storytelling)作为推测性叙事的手段。她试图测量一种中间状态被催化发生的条件——这些状态摇摆于故障和成功、话语和失语、原件和复制品、诗歌和知识、妥协和抵抗之间。她讨论作者、观众与作品在场域中的沟通策略与空间政治。通常使用影像、装置和写作进行创作。

    broken image
    苏莉雅 Lia Su

    199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声音艺术专业,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伦敦。她的作品经常涉及聆听、声音、身体、音乐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跨现场表演、声音、音乐、影像和装置作品,探索围绕跨文化、性别和后数字身份的想法。

    broken image
    徐子奕 Xu Ziyi

    20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目前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伦敦。热衷于自然标本收集,曾多次在国际科研竞赛中获奖发表论文。作品聚焦于古生物学、博物学以及近代东亚史与文学等主题,通过装置、影像和行为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在艺术实践中尝试解构、逆转自然法则,并为其构建可被言说与想象的可能性。融博物学元素于艺术行为中,探索东亚记忆、消费社会、生物演化与后人类边界衍生。

    broken image
    00 Zhang

    1996年生于中国浙江,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其实践跨越装置、游戏和沉浸式交互体验,研究重心是对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提出的“exile”探索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存在的二元性。以未来主义游戏美学作为媒介,交织着真实世界的符号主义和编码的虚拟,描绘了当前时代工业发展大背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给个人带来的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同时重新梳理赛博世界和控制论概念的整合。她的数字作品占据真实空间,陪伴观者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转换,并为观众及其与大数据的关系开发新的见解。

    2022年15位入围艺术家

    broken image
    杨牧石 Yang Mushi (锐意探索奖)

    1989年生于江西,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上海。他的雕塑、装置、绘画和影像作品聚焦于处理材料及形式、时间及空间、虚拟及现实的错位关系。在他对社会景观的切割与叠置中,个体与集体、消费与生产、自由与限制、全球化发展中的危机以及多元文化间的碰撞被重新审视。自2013年开始,杨牧石的创作围绕 “无效生产”的理念展开,并持续至今。

    broken image
    辛云鹏 Xin Yunpeng (好奇无限奖)

    198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装置录像表演及综合媒体以及特定场域作品。通过创造某种“熟悉即陌生”的体验,在有限的空间内辛云鹏的作品针对社会不同的差异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疑问,他的艺术创作敏锐并具有政治隐喻,强制或含蓄的手法将其观念融入到针对当下即历史的实践中去,无论是关乎空间维度大小的装置或是有关时间与戏谑的影像作品创作或是对现成物件的体用.辛云鹏的艺术立践触发了观者依据特定语境所爆发的心理“反击”。

    broken image
    谭淦泉 Tan Ganquan (融合创新奖)

    1995年生于广东开平,现研究生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CAS Lab当代艺术与科学实验室成员。他目前的创作多以机械装置与影像结合的媒介进行观念表达,在艺术实践中关注个体生成的日常数据与社会现象的隐性关系,并通过生活中的通讯技术建立人与人之间跨空间的信息互动,从人文表达以及个人经验的角度探索科技艺术的可能性。

     

    broken image
    郑亦然 Jasphy Zheng (文化顾问委员会发现奖)

    1992年生于厦⻔,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现居上海与纽约。她的创作常常源自一种隐忧,关于在人际和集体层面无可避免的沟通失败。她想研究语言的使用如何构成和限制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试图探求是什么将人们聚在一起,又是什么将我们分开。通过环境装置、公共项目、情境、艺术家书等方式,她削弱物品,制造关系,为人的行为提供舞台。通过创作,她推敲着艺术实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与重叠,试图在当代艺术语境内外,提醒人们伸展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觉察。

    broken image
    崔小清 Cui Xiaoqing

    1986年生于山西,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崔小清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形式为创作媒介呈现当代的表达,作品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在其中的角色变迁,以传统的语言讲述当代的故事。剪纸作品《山乡巨变之春夏秋冬》演绎了中国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多年投身剪纸教学中,试图通过剪纸独有的创作语言“冇铰”去探寻艺术创作的方法与观看世界的角度。

     

    broken image
    冯晨 Feng Chen

    1986年生于湖北武汉,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14年参加了为期两年的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艺术项目,目前工作生活于杭州。他的录像、雕塑和装置作品将视觉和听觉同步,试图在不同的信号之间插入线索,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对于感官的信任。在他的作品中,感知和现实以迷宫般的方式相互作用,他重申经验是存在中最重要和真实的部分,是现实的最终本质。他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光的背面》经过了多次更迭,其构建的自动化系统剖析了我们对身体和空间的感知以及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broken image
    冯至炫 Feng Zhixuan

    1993年生于浙江温州,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201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多元的生活与艺术经历不断给予冯至炫灵感,作品通过非虚构的材料层次引起文化共振,使用日常肌理中的隐藏物料进行造史行动。文化元素从高度个性化的材料形态中透露出来,在历史和即兴的叙事中转换,创造出超越单一时期和具体位置的游牧群岛文明。他的雕塑装置总是表现出一种张力,将神话、装潢、探险及太空想象等元素动态融合,材料对他来说是文化的粘合剂,也是对抗过的结果。他的每件作品都充满对当代城市环境与非人性化生产“抵抗”的痕迹,在游牧的创作与展览过程中,不断创造纵向体验的自主结构,在热工业废墟中拾遗的过程中培养人类纪想象的生态系统。

    broken image
    黄硕 Huang Shuo

    2001年生于北京,生态艺术创作者,景观设计专业。“SHUO Studio”主理人、IVLC世界生态缸造景大赛常任专家评委、2021Wallpaper*卷宗设计大奖“年度新星”入围、现代传播集团InStyleICON杂志共创委员会委员、国内首部系统梳理雨林造景出版物《方寸之间,雨林世界》主要作者。黄硕的创作以自然界真实生境为原型,或借景抒情或探讨当下。沿袭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双重脉络,黄硕希望开创表达属于自己自然观的生态艺术创作。

    broken image
    李波 Li Bo

    1981年生于四川简阳,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重庆工作研究所成员,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和重庆。李波是中国第一位行为艺术专业的研究生。他持续关注个体生命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融日常行为于艺术行为之中,探讨不同媒介运用中的观念和思想性。

    broken image

    李汉威 Li Hanwei

    1994年生于江苏,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的形式进行隐喻,展示图像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针对互联经济的各种特征,描述身份与品牌之间的复杂关系,拒绝让算法制造广告。
    科技对于人的身体、文化视野、生存空间的入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当代人——特别是简体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使用者——感官的重构,贯穿李汉威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李汉威的复杂又多层次的装置将工作、生活和欲望的叙事编织在一起,转化为视觉形式。遍布于简体中文互联网中的信息和情绪被他巧妙地通过拼贴的手法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具有其强烈个人风格的简体中文互联网媒介现象学。

    broken image
    刘亚洲 Liu Yazhou

    1990年生于河北省,2017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刘亚洲的艺术实践涉及不同的媒介,包括雕塑、装置、行为和录像。他的创作发觉于身体并关注于事物流变的中间状态,在过程中呈现时间的可感性与物质的内在张力,为观者创造出体验不同节奏和速度的可能性;并对人们处理城市空间的方式,以及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追问。

    broken image
    毛颖 Mao Ying

    1992年生于济南,毕业于东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毛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景观都市主义,通过模糊建筑、景观、室内的边界,重建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她坚信建筑师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实践于城市更新、旧区重塑、新零售空间、公共艺术装置等领域。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2017年在上海成立,“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颖正是秉持这种诗意与理想,通过精确而诗意的设计策略,为社会建造出有尊严的人居环境。2021年,毛颖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30Under 30艺术精英榜,其作品多次被UED、FRAME、有方、gooood等国内外媒体和学术杂志报道。

    broken image

    谭英杰 Tan Yingjie

    1992年生于湖南,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近期实践以空间装置为主,尝试建构多重空间叙事语境,并涉及影像、行为表演、文字等多种媒介。我的创作通常将个人经验介入到不同的空间语汇中,以此构建多重的叙事结构与空间体验,同时想引发空间中观看者身体性的触觉感受。

    broken image
    王欣 Wang Xin

    1983年生于湖北宜昌,分别在2007年与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学士学位以及芝加哥美术学院电影、录像、新媒体和动画系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一名曾经的持证催眠师,其创作具有某种使人着迷的力量,令人能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装置、影像及新媒体是王欣作品的主要形式;人类的心灵世界,自助式心灵疗愈、艺术生态系统以及关于人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后人类的未来是她创作的主要方面。

     

    broken image
    张振 Zhang Zhen

    1993年生于辽宁。2020年硕士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现实验艺术系)智能科技艺术与设计研究方向,期间公派交换于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2017年学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舞台设计方向。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皿感科技艺术试验厂&ZHANGZHEN工作室主理人。他致力于当代艺术与舞台设计的双向跨领域创作,目前创作多为关注艺术与科技、新媒体与舞台设计的更多可能。通过科技生态装置、交互媒体、非线性混合场景与行为、新媒体空间等综合途径研究探讨未来人与多元环境的缠绕关联等思辨话题。现阶段持续以“特定媒介串联”的方式对艺术与科技下的试验剧场、未来生态场系等研究系列的提出进行创作发声。坚持探索跨界后交叉学科下双向跨领域创作与研究,以此激活更多关于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新的概念状况和边界衍生的可能性。

    往届颁奖典礼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