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艺术家奖项评选 | Young Artist Prize Selection
面向符合要求的青年艺术家群体,进行主题作品及方案的公开招募,并由来自不同实践背景的行业意见领袖组成文化顾问委员会进行评审,入围作品将受邀参与主题展。与此同时,文化顾问委员会将商议评选出最终获奖的艺术家。主办方将为获奖者提供丰厚的奖金与创作支持。
The "Young Artist Prize Selection" is open to all themed artworks and proposals from young artists that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etition requirements. The artworks will be judged by the Cultural Advisory Committee, composed of leading figures from a wide range of industries with experience in myriad different practices. The final award-winning artists will also be offered generous prizes and support.
2024年15位入围艺术家
*排名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黄冰 Huang Bing (融合创新奖)
1996年出生于广东,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在她的艺术实践中,黄冰常采用以非虚构与虚构相纠缠的工作方法,讨论她眼中人与系统的关系,在个体生命状态与历史语境之间建立幽深对话是她现阶段创作的热情所在。她的主要作品有探讨老年人与青年人代际问题的纪录剧场作品《老有所依》(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2021);探讨身体、容器与空间关系的行为表演作品《房间里的山》,作为开幕表演参与群展“日光之下——当代白瓷展”(天青艺术中心,北京,2021);在边境叙事语境下重述女性生命体验的自动写作与图像作品《奇迹:如何杀死一只草莓》,参与群展“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十点睡觉艺术中心,北京,2022);作为戏剧构作创作的以数学家侯世达自传文本为基础的赛博剧场作品《我是一个怪圈》,参与群展“AI & NI/人工智慧与自然智慧”(4C Gallery,美国洛杉矶,2023)等。
戴陈连 Dai Chenlian
戴陈连,1982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9年获东京艺术节最佳作品奖,2016年获华宇青年奖提名。
戴陈连从学生时代开始通过表演解决其自身的各种问题,早期是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慢慢调整个人和世界的角度,减轻生理及心理上的深度自卑感,然后他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局限重新利用形成作品的方法。他从错误和局限中展开自己的艺术实践,记录和重复每一种错误,使语言叠加语言。戴陈连的艺术实践跨越录像、装置、剧场表演和绘画,从亚洲历史与地域政治出发,探讨更为广泛的议题,并在图像、声音、文本、现场及特定空间的不断实验中,尝试拓展媒介本身的定义。将小人物的故事、新闻事件等图景运用在作品中,展开对世界的叙述和沉思,揭示这个社会转型时代之中被遮蔽的情感和事件,还有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改变。
戴陈连近期个展及个人项目包括:“狂人日记”,MAO SPACE, 上海,中国,2023;“掌声响起来I”,没顶美术馆,上海,中国,2023;“掌声响起来II”,美凯龙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23;“桂花寻去月轮移II”,墨方画廊,北京,中国 ,2022;“桂花寻去月轮移I”,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中国,2021;“东来紫⽓满函关”,韩国国⽴现代美术馆,⾸尔,韩国,东京艺术剧院,东京,日本,爱因斯坦剧院,慕尼黑,德国,2018-2019等。 群展包括:“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中国,2021;“大珠小珠落玉盘”,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万紫千红总是春”,欧洲艺术中⼼,德累斯顿,2017;“美丽的错误”,欧洲艺术中⼼,德累斯顿,德国,2012等。
刘广隶 Liu Guangli
1990年出生于湖南冷水江市,现工作和生活于长沙和巴黎。毕业于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中心(Le Fresnoy)。他的创作通常在描述历史或事件不同方式的狭缝中吸取养分,最后在装置、视频、纪录片和绘画中找到它们自己该有的姿态,它们暗示我们对当下的理解是由信息媒介格式、预先存在的语言和社会规范所塑造的。它们或多或少以虚拟数字技术、图像和公共记录为材料,关注历史的书写模式、社会政治现实的描述框架和关于过去和未来图景的当代再制作。他的作品曾在银川当代艺术博物馆(银川,2019),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22),广东省美术馆(广州,2022),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4)等机构展出或放映。曾获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大奖“金尼卡奖”(Golden Nica)及“荣誉奖”(Honorary Mention) (2021, 2022)、卡塞尔纪录片影展最佳短片Golden Key (2021)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特别提及奖(2023)、北京短片联展最佳艺术探索奖(2023)等奖项。
游荡者
游荡者是由艺术家王浔、艺术家姚雨何和建筑师孙瑜组成的跨学科艺术小组。
游荡者是紧紧地凝视着充满电流的生活,以便感知时代晦暗的人。游荡者始终保持着距离,以外在于时间线的目光投注古代、现代、未来,感知那些注定要沉沦的造物,对时代的痛苦、断裂、抛弃异常敏感。
王浔,1996年出生于杭州,先后毕业于威尼斯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和杭州,创作关注抽象的感知情绪,探讨显性表达背后的存在主义忧郁。王浔的重要展览包括:“以画唯新”群展(颂艺术中心,北京,2024);“类地登陆:行星候选者”青策计划(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PSA,上海,2023);“命运的统计学”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高等院校邀请展(澳门,2023);“星丛幻想曲”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碧云美术馆,上海,2023);“无地”群展,(amspace,香港,2023)
姚雨何,1993年出生于苏州,先后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和罗德岛设计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苏州,近期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和其散落于现代化社会日常之中的传统技术。姚雨何的重要展览包括:双个展:“无辜的朋友”(平行所,杭州,2022);群展:“艺术青年100”(嘉德艺术中心,北京,2024);“前汾溪回信”(天目里之驻,杭州,2023);“琳琅满目”(清影艺术空间,杭州,2023);“来回·山居·之间”(公望美术馆,杭州,2022)
孙瑜,1994年出生于山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候选人,现学习和工作于北京,文章多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进行发表,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建筑设计竞赛的奖项,曾任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的多个建筑项目建成落地。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在地化研究,既涉及中国乡土语境下的聚落研究,同时也涉及艺术介入的在地化表达,关注于艺术策略如何融入在地的日常生活,以期建构艺术在地化的交流机制。
郑以文 Cheng Yiman
1993年出生于广东佛山,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广州与佛山。他常以嬉皮士式的玩具游戏美学角度思辨物种等级的价值错置,衍生出一个诙谐怪诞的话语系统。其多媒介装置结合手工雕塑、工业机械用料、数字技术和影像,在动力、时间、速度的相对概念中游走。其个展包括:“MUGGLE的展望”(广州国际媒体港—腾挪空间,广州,2021)。参加的群展包括:“顺风顺水”(深藏HIDDEN GALLERY,佛山,2023);“围墩:古劳地景的想象”(仁·美术馆,江门,2023);“雨中阵雨”(LPS在地公园,广州,2022);“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中国雕塑博物馆,大同,2022);“未济:一场关于真实的游戏”(毋名画廊,佛山,2021);“夏娃的各种各样的孩子”(叁岸艺术空间,佛山,2021)。
刘澜瑄 Liu Lanxuan(好奇无限奖)
1997年出生于广东深圳,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及芝加哥艺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刘澜瑄的作品基于材料探索,涵盖纤维、艺术家书和版画等领域。通过记录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变化,她利用纸张、皮革、毛发、骨骼等多元的纤维材料来表达生命的流转,探寻自然界中生老病死的循环以及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对比。其个展包括 “Eternal Cycle”(INCUBATOR,芝加哥,2021)。 作品曾于以下机构展出: Minnesota Center For Book Arts(明尼阿波利斯,2024); Stasis Space(北京,2024);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3);和美术馆(顺德,2022);Manifest Creative Research Gallery & Drawing Center(辛辛那提,2021);Chicago Athletic Association(芝加哥,2019)和Woods-Gerry Gallery(普罗维登斯,2019)等。
嵇鹤 Ji He
嵇鹤,199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西安美院空间设计方向和伦敦大学学院表演与交互设计专业,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他的实践结合了交互装置、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媒体,旨在创造出能够感知、与人类接触的响应式环境。参加的部分群展包括:“The Bartlett Fifteen Show”(Here east,伦敦,2022);"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Welcome to Planet B"(Ars Electronica Center,林茨,2022); “London Festival of Architecture”(Here east,伦敦,2022);“Project Fair”(Bloomsbury Theatre,伦敦,2022)。
李箫函 Li Xiaohan
199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武汉。创作涉及摄影、声音、视频等媒介。作品探索人类感知,心理活动,想象构建等主题。其个展包括“Hide & See”(Feng Space,纽约,2019)。部分群展演经历包括:“Meihodo International Youth Visual Media Festival”(日本福冈,2019);“AT A DISTANCE #3” (Wedge Projects,芝加哥,2019); BROOKLYN FORTUNE COOKIE CO.(Pioneer Works,布鲁克林,2018);“Beyond Human Impulses”(MENGI, 冰岛雷克雅未克,2017)。
张诺然 Zhang Nuoran
出生于青岛,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Slade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我通过亲身生活、观察、搜索、捕捉、道听途说等方式,收集非物质信息和物质材料进行创作。我对于城市的变迁、社区的消亡、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欲望等议题很有兴趣,于是在2021年开启了“金玫瑰"系列项目,包含剧场、展览、写作、印刷物等,从“日常生活”、“日用饮食"和“世情小说”作为切入点,探索人文风物、文化想象与世俗愉悦。欢迎关注公众号:金玫瑰与素梅。个展包括:“金玫瑰日日夜夜总会”(假杂志,宁波,2024.03);“牡丹亭离魂记”(北京歌德学院,北京,2023);“他像是故乡:金玫瑰宴席”(友谊商店,北京,2023);话剧“镜与墟”(Homeland,福州仓山影剧院,2021)。参加的群展包括“日常烹调法”(集美阿尔勒群岛计划,厦门,2023);“中国青年版画双年展”(苏州美术馆,2023.12);“地方体”(方志小说,杭州天目里,2022); “梁厝本草”(半山空间,福州,2021);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0);Intimacy Spills,(ArtWorks Project Space,巴比肯艺术信托,伦敦,2020)。
朱云逸 Zhu Yunyi
1988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和法国国立当代艺术中心(Le Fresnoy),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其创作以个体记忆和身体感知出发,主要以影像和装置的形式呈现。其作品曾入选Art Press法国青年艺术家双年展(Mo.Co.Panacée,蒙彼利埃,2022),法国图像及造型艺术家协会(ADAGP)数字艺术奖并获特别提及(巴黎104艺术中心,巴黎,2022)。他的实验短片曾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法国真实电影节、台湾金马奖及FIRST青年电影展等国内外影展,并曾在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Le Centre Pompidou) ,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美术馆展映。
刘帅 Liu Shuai(锐意探索奖)
1992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与深圳。他常以动物、植物、沙石等自然物的视角去回望和预演土地、气象、人、非人生命之间的联系。刘帅长期关注由战争、外来物种入侵、宠物贸易等现象连结起的此地与彼方。他常使用装置、声音、影像和民间技艺等媒介,呈现自然与人世中易被忽略的刺痒和微光。其个展/个人项目包括:“昆虫·家”(歌德学院,北京,2022);“顺时针的水声”(Random Play,杭州)。参加的群展包括“让候鸟飞”(瀫石光,龙游,2023);“Home Away From Home”(拉纳卡,塞浦路斯,2023);“动物看见了吗”(Pidan Gallery,上海,2023),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看见最初500米”(深圳,2022)等。刘帅获得荷兰生物艺术&设计奖(2024);入选单向街基金会·水手计划(2024);获得克劳斯亲王种子奖(2023)和歌德学院“地方知识与多元化生态感知”项目资助(2022)。
林雨晴 Lin Yuqing
林雨晴,199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目前在伦敦和杭州生活工作。她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最近,她的作品通过影像、装置,印刷物和公共项目探索关于离散叙事和地方性的交叠。她经常使用讲故事(storytelling)的方法来重新想象历史叙事中的权力结构。她从末世幻想fanfiction、神话、互联网碎片和散居经验中汲取灵感,试图在与不同的非人类物质纠缠的世界中找到有关归属和灵性的通道,捕捉亲密、结构性创伤和欲望的瞬间。
她的作品曾在 Lux移动图像中心 (伦敦,2023)、B3 移动影像双年展(法兰克福,2023), Queer East Festival (伦敦,2024), 金史密斯当代艺术驻留空间(伦敦,2023), The Art House(韦克菲尔德,2023),Bermondsey项目空间(伦敦,2023), The Wrong 双年展 (线上,2023), Latitude Gallery(纽约,2021) 等地放映和展出。她曾获得明日视线奖提名(杭州,2022)。
武嘉鑫 Wu Jiaxin
1995年出生于洛阳,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伦敦。武嘉鑫善于跨领域研究与创作,长期致力于探究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关系,专注于生物材料和可持续领域的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参加的群展包括:“CMF趋势LAB_2023”(广交会展馆,广州,2023);“感知未来-艺术科技展”(MOCA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2022);“第三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上海,2021);“UNCOVER MANNHEIM”(UNCOVER FORMSCHAU,德国曼海姆市,2021);“KSBDA FAL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INVITATIONAL EXHIBITION”(Dongdaemun Design Plaza,首尔,2019);“艺术与生活——第二届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展”(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杭州,2019);“未未来-青年之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8)。
张胜佳 Zhang Shengjia
199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及深圳大学,现工作和生活于深圳。他的创作多涉及影像、装置与人类学研究。通过搜集相关边缘性档案资料,调查探讨日常器物、食物、仪式、观念背后的次要社会历史与跨国文化流动。他也是一名Mudlarker,在泰晤士河岸捡拾有考古价值的物件进行研究与创作。部分展览包括“CIFRA Award: Marco Polo (Re)imagined”(意大利威尼斯,2024);“The idea of Southeast in (South)east Asian cinema”(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2024);“第7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中国北京,2023);“Hotpot”(KUB Gallery,德国莱比锡,2023);“Human Resources”(Lethaby Gallery,英国伦敦,2022);“第8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国深圳,2019);“第11届法国圣埃蒂安双年展”(法国圣埃蒂安,2019)。
mollyrainmore.org
郭天钰,199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波士顿学院及芝加哥大学,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张屹韧,199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波士顿学院,肄业于普瑞特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自2020年起,二人对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产生疑问。为了应对这个疑问,ta们决定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以小组创作的方式开展艺术实践。mollyrainmore.org 的艺术实践往往从文本和概念出发,将文本通过表演、声音、戏剧、影像、空间装置等方式进行呈现。ta们关心私人情感、精神健康和黑色幽默。mollyrainmore.org 的创作目标是识别和破坏在父权社会和全球资本主义中生成的概念装置。(小组曾用名:外出午餐小组)。其独立项目包括:“危险是可爱的 恐怖是有趣的”(长征独立空间,北京,2023);“巨大的快乐bighappy”(PLATESPACE,北京,2020)。表演包括:“You Must Have Heard”(开幕表演,长征独立空间,2022)“当她到来时,敲门声戛然而止”(公共项目,X美术馆,2020)。参加的群展包括:“第四届费那奇GIF大赛入围群展”(中间美术馆,北京,2022)“万境共生”(威尼斯军械库,意大利威尼斯,2022);“万境矿洞”(上海设计周,2022);“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天目里游牧画廊x YveYANG,杭州,2021);“PLATE GAME”(cryptovoxel.com/parcels/1596,互联网,2021)。
2023年15位入围艺术家
*排名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若璠 Chen Ruofan (好奇无限奖)
1996年出生于湖北,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她的近期作品聚焦于人类情感于毫末处玄机万变的更迭和流动。在多种技术和媒介的辅助之下,她细致入微地遴选、描绘寄托情感的载体,和其间微不可察的变化。在草木、呼吸之间,人类情感的自发性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天然的珍视。同时,在刻画情感对外物的贯穿和投射的过程中,她的作品反映科技与自然的联结和回响。
袁可如 Yuan Keru (融合创新奖)
1990年出生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她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探索影像的绘画感、空间韵律和叙事性,把现实中当下所经历的事件、情感与历史、神话、梦境等结合,用叙述性的影像方式来呈现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
周岩 Zhou Yan (锐意探索奖)
198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在创作中通常探讨由个体与群体的共生状况所衍生的问题。他此前的作品多使用类比、置换、模拟等方式演绎特定场域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影响,并选取当代艺术与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案例作为参考线索。他主要使用的媒介包含影像装置、交互游戏、艺术家书等。
包放 Bao Fang
200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她关注跨时间、跨文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在创作中力图进行僭越式的披露。
程新皓 Cheng Xinhao
1985年出生于云南,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创作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艺术家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联结。
CHILLCHILL
1990年出生于广西北海,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位艺术实践围绕城市⽣活、第三世界、亚⽂化展开的艺术家,⽤⾃⼰独特的幽默感将虚拟世界和⽣活的现实世界融合。他将⾃⼰的作品称为“关于现实主义的脱⼝秀”。他致⼒于游戏引擎实时渲染的影像和现场表演。
方阳 Fang Yang
199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艺术家,tritri吹吹设计事务所主理人之一,业余拳手。其创作涉及影像、雕塑和装置,旨在模糊文化等级制度,并关注男性气质在其中的演绎与迭代。此外,方阳与艺术家李汉威、刘树臻共同运营“史莱姆引擎”,参与构思并制作了平台上的数场展览。
高文谦 Gao Wenqian
1988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和巴黎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他的创作涉及交互装置、游戏、实验影像、互联网、声音等诸多媒介。针对媒介本体的“元叙事”,探索围绕着媒介的世界。媒介引发的真假边界和时间问题,常被作为切入点。通过演绎概念,在新旧不同介质与技术的叠加与断裂之间不断进行实验,让人们重新思考眼前多重的现实情境。
贺子珂 He Zike
1990年生出生于贵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她的作品呈现了在技术环境、媒介与信息流动中个人感知与时间性的体验,特别是其中与“混乱”有关的议题。近期的项目围绕特定的记忆、数据、档案和素材库多线程地展开,并延伸于与深度时间有关的话题,故事或讲述常成为其中的核心。主要媒介包括影像、写作、装置、计算机程序等等。2022年,她获得了第五届韩国VH Award亚洲新媒体影像奖的入围项目支持,并入选了瑞士文化基金会2023年的驻留项目。她同时也是走访和研究中国西南科技基础设施的跨学科项目“云下贵州”的联合发起人。
焦岩 Jiao Yan
1995年出生于河南焦作,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活跃于英国、德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世界各地创作展览。她善于将行为艺术与⼤地艺术融为⼀体,用身体表达破碎的故事和微妙的情绪。艺术家的大多作品大多是社会性的,她⾮常重视观众是否了解艺术家在做什么,希望给大家看到的东西是柔软的又有⼒量的,可以温柔地触碰到观众。她认为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插片,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插入了一个影子。她认为“重新整合”是艺术家的任务,只有赋予那些被撕毁、烧坏的碎片以完整,才能创作出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作品。
龙盼 Long Pan
1991年出生于江西宜春,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宜春。工作于艺术、调研、技术和社群间,使用例如真菌、植物、污染物、电子元件、矿物等,对环境中的人类足迹,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感兴趣,并通过“植物冶金”和“真菌降解”等技术使环境不可见的变化变得可见。她希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田野工作和视觉艺术表达,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往往被忽视的关系。探索和呈现人类所处的整个生命网络的“秘密对应”。
梅心怡 Mei Xinyi
1997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摄影系,现工作和生活于江苏。梅心怡的实践主要关注图像和文本之间的转译,同时结合媒介理论介入物质文化的视觉语言与表现形式。她试图解释特定情境下的共生(symbiosis)关系,并研究戏仿(parody)与故事叙述(storytelling)作为推测性叙事的手段。她试图测量一种中间状态被催化发生的条件——这些状态摇摆于故障和成功、话语和失语、原件和复制品、诗歌和知识、妥协和抵抗之间。她讨论作者、观众与作品在场域中的沟通策略与空间政治。通常使用影像、装置和写作进行创作。
苏莉雅 Lia Su
199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声音艺术专业,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伦敦。她的作品经常涉及聆听、声音、身体、音乐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跨现场表演、声音、音乐、影像和装置作品,探索围绕跨文化、性别和后数字身份的想法。
徐子奕 Xu Ziyi
20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目前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伦敦。热衷于自然标本收集,曾多次在国际科研竞赛中获奖发表论文。作品聚焦于古生物学、博物学以及近代东亚史与文学等主题,通过装置、影像和行为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在艺术实践中尝试解构、逆转自然法则,并为其构建可被言说与想象的可能性。融博物学元素于艺术行为中,探索东亚记忆、消费社会、生物演化与后人类边界衍生。
00 Zhang
1996年生于中国浙江,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其实践跨越装置、游戏和沉浸式交互体验,研究重心是对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提出的“exile”探索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存在的二元性。以未来主义游戏美学作为媒介,交织着真实世界的符号主义和编码的虚拟,描绘了当前时代工业发展大背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给个人带来的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同时重新梳理赛博世界和控制论概念的整合。她的数字作品占据真实空间,陪伴观者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转换,并为观众及其与大数据的关系开发新的见解。
2022年15位入围艺术家
*排名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杨牧石 Yang Mushi (锐意探索奖)
1989年生于江西,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上海。他的雕塑、装置、绘画和影像作品聚焦于处理材料及形式、时间及空间、虚拟及现实的错位关系。在他对社会景观的切割与叠置中,个体与集体、消费与生产、自由与限制、全球化发展中的危机以及多元文化间的碰撞被重新审视。自2013年开始,杨牧石的创作围绕 “无效生产”的理念展开,并持续至今。
辛云鹏 Xin Yunpeng (好奇无限奖)
198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装置录像表演及综合媒体以及特定场域作品。通过创造某种“熟悉即陌生”的体验,在有限的空间内辛云鹏的作品针对社会不同的差异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疑问,他的艺术创作敏锐并具有政治隐喻,强制或含蓄的手法将其观念融入到针对当下即历史的实践中去,无论是关乎空间维度大小的装置或是有关时间与戏谑的影像作品创作或是对现成物件的体用.辛云鹏的艺术立践触发了观者依据特定语境所爆发的心理“反击”。
谭淦泉 Tan Ganquan (融合创新奖)
1995年生于广东开平,现研究生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CAS Lab当代艺术与科学实验室成员。他目前的创作多以机械装置与影像结合的媒介进行观念表达,在艺术实践中关注个体生成的日常数据与社会现象的隐性关系,并通过生活中的通讯技术建立人与人之间跨空间的信息互动,从人文表达以及个人经验的角度探索科技艺术的可能性。
郑亦然 Jasphy Zheng (文化顾问委员会发现奖)
1992年生于厦⻔,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现居上海与纽约。她的创作常常源自一种隐忧,关于在人际和集体层面无可避免的沟通失败。她想研究语言的使用如何构成和限制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试图探求是什么将人们聚在一起,又是什么将我们分开。通过环境装置、公共项目、情境、艺术家书等方式,她削弱物品,制造关系,为人的行为提供舞台。通过创作,她推敲着艺术实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与重叠,试图在当代艺术语境内外,提醒人们伸展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觉察。
崔小清 Cui Xiaoqing
1986年生于山西,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崔小清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形式为创作媒介呈现当代的表达,作品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在其中的角色变迁,以传统的语言讲述当代的故事。剪纸作品《山乡巨变之春夏秋冬》演绎了中国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多年投身剪纸教学中,试图通过剪纸独有的创作语言“冇铰”去探寻艺术创作的方法与观看世界的角度。
冯晨 Feng Chen
1986年生于湖北武汉,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14年参加了为期两年的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艺术项目,目前工作生活于杭州。他的录像、雕塑和装置作品将视觉和听觉同步,试图在不同的信号之间插入线索,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对于感官的信任。在他的作品中,感知和现实以迷宫般的方式相互作用,他重申经验是存在中最重要和真实的部分,是现实的最终本质。他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光的背面》经过了多次更迭,其构建的自动化系统剖析了我们对身体和空间的感知以及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冯至炫 Feng Zhixuan
1993年生于浙江温州,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201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多元的生活与艺术经历不断给予冯至炫灵感,作品通过非虚构的材料层次引起文化共振,使用日常肌理中的隐藏物料进行造史行动。文化元素从高度个性化的材料形态中透露出来,在历史和即兴的叙事中转换,创造出超越单一时期和具体位置的游牧群岛文明。他的雕塑装置总是表现出一种张力,将神话、装潢、探险及太空想象等元素动态融合,材料对他来说是文化的粘合剂,也是对抗过的结果。他的每件作品都充满对当代城市环境与非人性化生产“抵抗”的痕迹,在游牧的创作与展览过程中,不断创造纵向体验的自主结构,在热工业废墟中拾遗的过程中培养人类纪想象的生态系统。
黄硕 Huang Shuo
2001年生于北京,生态艺术创作者,景观设计专业。“SHUO Studio”主理人、IVLC世界生态缸造景大赛常任专家评委、2021Wallpaper*卷宗设计大奖“年度新星”入围、现代传播集团InStyleICON杂志共创委员会委员、国内首部系统梳理雨林造景出版物《方寸之间,雨林世界》主要作者。黄硕的创作以自然界真实生境为原型,或借景抒情或探讨当下。沿袭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双重脉络,黄硕希望开创表达属于自己自然观的生态艺术创作。
李波 Li Bo
1981年生于四川简阳,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重庆工作研究所成员,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和重庆。李波是中国第一位行为艺术专业的研究生。他持续关注个体生命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融日常行为于艺术行为之中,探讨不同媒介运用中的观念和思想性。
李汉威 Li Hanwei
1994年生于江苏,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的形式进行隐喻,展示图像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针对互联经济的各种特征,描述身份与品牌之间的复杂关系,拒绝让算法制造广告。
科技对于人的身体、文化视野、生存空间的入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当代人——特别是简体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使用者——感官的重构,贯穿李汉威迄今为止的创作生涯。李汉威的复杂又多层次的装置将工作、生活和欲望的叙事编织在一起,转化为视觉形式。遍布于简体中文互联网中的信息和情绪被他巧妙地通过拼贴的手法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具有其强烈个人风格的简体中文互联网媒介现象学。刘亚洲 Liu Yazhou
1990年生于河北省,2017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刘亚洲的艺术实践涉及不同的媒介,包括雕塑、装置、行为和录像。他的创作发觉于身体并关注于事物流变的中间状态,在过程中呈现时间的可感性与物质的内在张力,为观者创造出体验不同节奏和速度的可能性;并对人们处理城市空间的方式,以及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追问。
毛颖 Mao Ying
1992年生于济南,毕业于东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毛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景观都市主义,通过模糊建筑、景观、室内的边界,重建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她坚信建筑师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实践于城市更新、旧区重塑、新零售空间、公共艺术装置等领域。木月建筑设计事务所2017年在上海成立,“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颖正是秉持这种诗意与理想,通过精确而诗意的设计策略,为社会建造出有尊严的人居环境。2021年,毛颖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30Under 30艺术精英榜,其作品多次被UED、FRAME、有方、gooood等国内外媒体和学术杂志报道。
谭英杰 Tan Yingjie
1992年生于湖南,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近期实践以空间装置为主,尝试建构多重空间叙事语境,并涉及影像、行为表演、文字等多种媒介。我的创作通常将个人经验介入到不同的空间语汇中,以此构建多重的叙事结构与空间体验,同时想引发空间中观看者身体性的触觉感受。
王欣 Wang Xin
1983年生于湖北宜昌,分别在2007年与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学士学位以及芝加哥美术学院电影、录像、新媒体和动画系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一名曾经的持证催眠师,其创作具有某种使人着迷的力量,令人能够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装置、影像及新媒体是王欣作品的主要形式;人类的心灵世界,自助式心灵疗愈、艺术生态系统以及关于人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后人类的未来是她创作的主要方面。
张振 Zhang Zhen
1993年生于辽宁。2020年硕士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现实验艺术系)智能科技艺术与设计研究方向,期间公派交换于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2017年学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舞台设计方向。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皿感科技艺术试验厂&ZHANGZHEN工作室主理人。他致力于当代艺术与舞台设计的双向跨领域创作,目前创作多为关注艺术与科技、新媒体与舞台设计的更多可能。通过科技生态装置、交互媒体、非线性混合场景与行为、新媒体空间等综合途径研究探讨未来人与多元环境的缠绕关联等思辨话题。现阶段持续以“特定媒介串联”的方式对艺术与科技下的试验剧场、未来生态场系等研究系列的提出进行创作发声。坚持探索跨界后交叉学科下双向跨领域创作与研究,以此激活更多关于当代艺术与未来艺术新的概念状况和边界衍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