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驻留项目 | Artists-in-Residence Program

    聚焦城市更新之中的历史记忆、社区改造之后的人文现状以及前卫的商业创新实践,通过提供驻地资金、本地调研、创作协助、资源链接各方面的支持,招募具有创作研究能力的成熟艺术家展开多元的艺术创作。驻留期间,艺术家将以上海城市腹地为核心,结合多业态的公共空间,实践个人化的思辨与创造,其考察、研究与创作的成果将以动态的方式及时呈现给公众。

     

    The “Artists-in-Residence Program” focuses on the role of historical memory in urban revitalization, the status of the humanities after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and cutting-edge business innovation practices. By providing funds for residencies, support for local research, assistance, and other resources, we hope to recruit mature artists with creative research capabilities to create a wide range of art. During the residencies, artists will focus on Shanghai’s local culture, urban areas, and mixed-use public space to hone their individual analyses and creative practices. The results of their inspection, research, and creation will b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in a dynamic and timely manner.

     

    2023 - 2024年驻留艺术家介绍

    *排名按艺术家驻留时间顺序

    点击艺术家头像查看详细内容

    broken image

     

    金佐宁 Gwendoline Kam

    金佐宁,1986年出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后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修读音乐人类学,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以传统的声音艺术媒介——昆剧锣鼓作为主要线索,她提出听觉叙事中的多感官联动是如何影响着人们对“物”的体验、认知和表达。以“噪音”作为自我⻆色的阐释及创作命题,亦在她的当代艺术实践中不断尝试突破生涩的学术话语和文化原生社会间的隔阂,并从时空与材质等维度揭示声音中的公共性,探索声音是如何被运用于想象、创造、定义和表演文化身份认同。利用跨学科的语境,她亦试图激发观众对当代“怀旧”和“跨界”的批判思考,提出以传统的时空观念重新审视何谓“当代”,并由此延展“当代性”的定义。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原音:太原的地方声景”(⻓江美术馆,太原,2021);“碎镜的流动:界限感知中重写的「现代性」”(OCAT研究中心,北京,2021)等。其重要展览包括:“卡壳|’居家:340m/s’第一期:保质期”(美凯⻰艺术中心,线上,2022);“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寒山美术馆,苏州,2021)等。

    broken image

     

    胡芮 Hu Rui

    胡芮,1990年出生,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艺术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广州,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系。他的作品以影像、装置、游戏及模拟技术进行创作。以多重视角关注时间与时间性相关的问题,包括因果、预测、选择、语言等。近期获安娜堡电影节最佳实验动画奖、克罗地亚25FPS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及,入围香港艺术中心ifva奖。部分展览包括:“潮汐复朝夕”(七木空间,北京,2023);“第27届IFVA媒体艺术节”(香港艺术中心,香港,2022);“Both Sides Now VII: DeNatured”(Videoclub/录影太奇,伦敦/香港,2022);“Only A Joke Can Save Us”(Current Plans,香港,2021);“紧急中的沉思”(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Reconstructing the Self”(LOOP Barcelona艺术博览会,巴塞罗那,2019);“Clockenflap艺术与音乐节”(香港,2017);“Marl Media Art Award Exhibition”(格拉斯卡斯滕雕塑博物馆,马尔,2016);“第45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鹿特丹,2016)。

    broken image

     

    肖泽镧 XIAO

    肖泽镧,1996年出生,毕业于广西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坍塌工作组发起人、创作者、肢体表演者。在作品创作中珍视剧场的“物质性”在场,直视当代身体的可控与不可控,强调人的在场与真实性、残酷性演出,寻找“关系性”的一切潜在可能,寻找日常中的行动,在行动中彰显肢体内在与媒介之间的丰富面向。其展演经历包括:“藻井”(UCCA“梦游天地”公共艺术季,上海,2022);“旧神的习惯”(Heller au欧洲艺术中心,德雷斯顿,2022) ;“无器官身体2.0”(上海复兴艺术中心,上海,2021);“无器官身体1.0”(第三届当代戏剧双年展,深圳,2020)等。

     

    broken image

     

    曹澍 Cao Shu

    曹澍,1987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现生活工作于杭州。他的创作创作线索以3D数字模拟影像装置、电子游戏、场域装置为主,构造暗藏众多分支的叙事,形成不同媒介关联的意义网络。其工作往往基于某个特定地点或空间展开,涉及历史事件或个人记忆,试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导向。其个展包括:“去罗⻢”(想象力学实验室 × 天目里B1OCK,杭州,2021);“索拉里斯星的海”(浙江美术馆,杭州,2019);“窗外的⻤怪”(太平庄,横滨,2019)。部分群展包括:“Rising Flags”(Museum in Progress,奥地利,2023);“假如烦恼是钱”(慕尼黑,德国,202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粤海城,深圳,2022);“记忆刺痛我”(马德里Matadero 当代艺术文化中心,⻢德里,2022);“共同的____?|‘OCAT × KADIST⻘年媒体艺术家项目’”(OCAT上海馆,上海,2022);“缓慢的抵达”(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巴塞尔,2021);“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澳⻔艺术博物馆,澳⻔,2021)。

    broken image

     

    程新皓 Cheng Xinhao

    程新皓,1985年出生于云南,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所有作品都与云南相关:拍摄、写作、搭建装置又毁弃,这些属于艺术与否并不重要。他试图以自己为触媒和耗材,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抛入云南的田野现场,看能交换牵连出什么,或者不能。创作中遇险数次,皆化险为夷;受伤数次:断指一处,截骨一段,现处在跟腱撕裂的恢复中。作品大部分时候换不了钱,但可以继续创作,于是足够。参与的部分群展包括:“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上纽ICA,上海,2023);“活成行为艺术家——2023行为艺术文献展”(没顶美术馆,上海,2023);“风景后”(昆明当代美术馆,昆明,2022);“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共生’”(北京,2022);“苏麻离青——游牧的兀鲁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2);“Becoming Creature”(Tabula Rasa画廊,伦敦,2022);“河流脉搏——穿越边界交叠的世界”(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2);“自由联接”(OCAT上海馆,上海,2020)。其作品曾被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broken image

     

     

    夏诚安 & 维楽 Xia Cheng'an & Jiang Villo

    夏诚安,1995年出生,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维楽,1994年出生,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艺术专业,MAGESPACE成员之一。Chengan+Villo是由夏诚安与维楽在2022年成立的艺术组合,主要研究人的主观认识与社会的客观概念是如何在技术发展中被塑造与改变的。他们利用多感官的装置艺术,使技术得以在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中同时呈现,以此探索人与物、人与社会在虚拟和现实中的复杂联系。夏诚安的重要展览包括:“人造魅力”(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厦⻔,2022);“既要左对⻬,又要右对⻬”(画清池,成都,2022);“Covid: Wirim Um_bruch”(莱比锡,德国,2022);“Launch”(SAIC Gallery,芝加哥,2020)等。曾获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2022)。维楽的重要展览包括:“Circle of Influence”(Northlight画廊, 凤凰城,2022);“Yimingrui”(Northlight画廊,凤凰城,2020);“Metamorphosis”(哈里·伍德画廊,凤凰城,2019);“TAG Pop-up Art Exhibition”(A. E.英格兰大楼大礼堂,凤凰城,2018);“Saccharine Journey”(哈里·伍德画廊,坦佩,2018);“Idyll”(Lionel Rombach 画廊,图森,2017)等。

    2022 - 2023年艺术家驻留项目

     

    到上海去

    自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以来,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转移至上海。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江南富庶之地,耕地荒废、商业凋零、人口锐减,经济重创之后东南富户纷纷迁居沪上。相对安全的上海租界一时成为避祸的安全岛,人口和资源激增。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开埠通商,设立租界,到华洋混处,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到上海去”成为海内外极具煽动力的口号。巨贾豪门的赞助、商品经济的繁荣,同时助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后,上海的报刊业和图书出版业欣欣向荣。胡道静曾谈到上海成为全国新闻中心的原因在于:“上海商业的发达,使报纸容易获得培植的原运力。”(胡道静:《上海的日报》)加之1920年代中后期政局动荡、文化高压迫使大批文化人离京南下,上海成为国内最适合知识分子谋生的地方。

    清末民初,“‘去逛大马路’成为新抵沪者的一种‘入城仪式’,这条马路亦成为中外、城乡文化心态的最初接触点、碰撞点。”(叶中强:《民国上海的城市空间与文人转型》)在沈从文、郁达夫、王映霞 、蔡若虹、曾朴等人的笔下都能读到他们在街上闲逛的情景。王映霞回忆起与郁达夫散步的情形:“太阳成了我们的时钟, 气候算作我们的寒暑表。 在这十里洋场的一角,是很少能够有人体会得出我们当时的满足的。……逛马路成了我们寂寞生活中的一种课程。” (徐云倩 编:《上海,不能抹去的记忆》)

     

     

    保持距离

    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在大马路上流连忘返,经历了从“非日常”到“日常”的转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步成为都市居民的生活爱好甚至是日常习惯。同样在30年代的伦敦也流行着城市漫步的观念,80年代的日本提出了“路上观察学”(赤濑川原平 藤森照信 南伸坊 编:《路上观察学入门》),如今的“城市漫游”(City Walk)被标榜成深度探索城市的出行方式,甚至成为替代“特种兵旅游”的文化消费产品,不断尝试靠近原真性的城市。当时下人群再次积极投身于城市行走,我们如何审视所处的时空?

     

    “大城市并不是在那些由它造就的人群中的人身上得到表现,相反,却是在那些穿过城市,迷失在自己的思绪中的人那里被揭示出来。”(瓦尔特·本雅明:《夏尔·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种“迷失”正如本雅明曾提及的在城市里迷路需要练习,或许也是王映霞所说的生活中的课程。他们不投身于人群,无法完全陷入感官世界;寓居上海都市中心却心不在焉,也不为社会分工所约束。流动与敞开的街道导向不同的公共空间,如何用陌生的、崭新的姿态进入街巷并建立在地连接,是“燃冉”驻留艺术家们的课题。“驻留”的形式提供了介于生活化与陌生化之间、投身与抽离之间的地带,像是布莱希特式的冷眼旁观、普希金式的叙事交谈方法。前者不断地提醒观众和舞台拉开距离,不要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后者不断地将自己构思文本的设想和评价告诉读者。这种保持距离、忽近忽远的观察和行动,恰恰是艺术家们所具备的力量。

     

     

    蓄力震荡

    2022至2023年“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自开展征选以来,为多元背景的艺术家们循着各自的驻留议题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探索提供契机。今年“燃冉”艺术季青年艺术家群展单元的驻留板块集中呈现了坚春天、赵玉、胡帅三位艺术家的考察调研、驻留经历和创作成果。在空间上,艺术家们变换视角、保持间隔,与其他地理区位进行比较和联系;在时间上,艺术家们阅读历史、援引过去,与其他时间情境糅合一处。跳跃的视角、异质的文化、变奏的体验为他们带来了不断变换的姿态和行动指引,完成一连串的蓄力震荡。

    2022 - 2023年驻留艺术家介绍

    *排名按艺术家驻留时间顺序

    点击艺术家头像查看详细内容

    broken image

    坚春天 Jian Chuntian

    来自西北,墨象艺术家、诗人、当代浪漫派书法卫道者,汉字表情文化厂牌主理人。“抵达旷野,给孩子们的诗歌课”项目发起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抗击艾滋病爱心大使,“角落美术馆”发起人。
    “墨”为体,“象”为形,坚春天以“墨象”为核心和载体,通过创意书写&影像、声场、记忆、呼吸、拾物、诗歌等多种创作形式,打破地理相隔和时代交替,构让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将书法——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世界叙事嫁接,自成独特的美学脉络,启发不同的视角和情感内观。
    参展经历:安仁双年展(成都)、乡村汉字艺术节(上海)、“天空下的汉字表情”朱鹮稻田书法艺术展(秦岭)、“火锅店里的书法艺术展”(武汉)、秦岭乡村艺术季(西安)、社区“字”理艺术展(上海/西安)、“月亮与六便士”安缦里的书法展(上海)、“兰州·飞天花径”装置艺术展(兰州)、“写给城市的告白”装置艺术展(成都/西安)。

    broken image

    赵玉 Pocono Zhao Yu

    本科(DNAP)及硕士(DNSAP)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她的创作主要致力于将“自文化”转化为“他文化”视角,并置入时空深层框架进行思考,通过图像、视频、写作及装置等诸多媒介进行转译。她基于行走、基于个人经验,借用符号学、文学以及相关社会学科中的元素对场景进行重构,籍此呈现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流动与文化流变;一个“新”的叙述者从中产生,以“闯入者”的形象迫问历史之真,探讨和回应原本与副本的复杂勾连。
    其作品曾在第一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OCAT研究中心、喜马拉雅美术馆、三影堂艺术中心、碧云美术馆等大型展览或机构展出;曾入选天目里美术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Paris × Berlin等艺术驻地项目。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策展计划”终选名单,同年出版短篇小说《美丽城地铁站》。

    broken image

    胡帅 Shaun Hu

    新媒体艺术家,美国未来艺术奖、中国数字交互艺术金奖得主。拥有美国纽约大学的理学硕士学位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文理的跨学科背景让他的艺术与科技交融。其作品曾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全球多国50余个展览中展出,获美国未来艺术奖(2022)、巴黎电影奖最佳奇幻片(2022)、中国数字交互艺术金奖(2022)、日本福冈亚洲数字艺术奖(2021)、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2021)、美国未来艺术奖特别提名奖(2021)等奖项,入围英国流明数码艺术奖(2018)、Artand新媒体艺术最杰出青年之星(2016)评选,其个人访谈发表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WIRED连线杂志等网站与媒体。近年来胡帅活跃在国内外各个艺术展览中,其作品于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中华世纪坛、全国农业展览馆、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腾讯北京总部大楼、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江苏大剧院、德基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等知名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中展出。

    2022年艺术家驻留项目

    20世纪90年代,淮海路东段南部的旧区改造,促成了新天地南北里的建成——以上海近代的标志性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开辟出了一条南北向长条形公共空间,形成了旧有里弄文化特征的建筑与公共性较强的现代商业空间的对话。

     

    今天驻留在上海新天地的艺术家们如同当代语境下的“闲逛者”,城市生活成为审美与审视的对象。城市可以成为图像剧场,可以作为听觉空间,也能触发想象叙事。驻留艺术家们的实践提供了不同的线索让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和我们身处的人群,以不同方式链接人与城市。

     

    2022年首季“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邀请雷磊、殷漪、高磊三位艺术家陆续深入上海城市腹地,结合自身创作脉络进行考察、交流与创作实践。在他们的创作中,历时的生活痕迹和城市潜藏的记忆,通过私人回忆、个体编撰激活。人与地方的关系以及空间与地方带来的不同感受,经由实地录音和声音创作唤醒。异化的情景和思辨的想象藉由不同时空的事物、携带信息的符号捕获。艺术家驻留项目本身提供了探讨鲜活的创作与展演模式的平台,它聚焦城市更新之中的历史记忆、人文现状以及前卫的创新实践,在美术馆、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之外,鼓励艺术家们充分体察艺术与生活的回环、城市与人文的回环和文化与消费的回环。

     

     

     

     2022年驻留艺术家介绍

    *排名按艺术家驻留时间顺序

    点击艺术家头像查看详细内容

    broken image

    雷磊 Lei Lei

    198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他的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音乐、装置和多媒体剧场演出等。 2009 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7 年任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教授。2018 年任奥斯卡动画长片及短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broken image

    殷漪 Yin Yi

    1978年出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对于殷漪来说,艺术是自我治愈的良方,也是思考与行动的试金石。基于对“声音”与“听觉”的深度思考和研究,殷漪展开其跨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作品形式包括表演、声音、影像和装置。感知、身份、文化、媒介性成为其创作焦点。他提出“听觉—声音空间”这⼀概念, 尝试建立一套围绕此概念的⼯作方法,与其他学科建立跨领域合作。1998年组建慢核乐队“死亡诗社”,任贝司手兼主唱。2001年转向数字音乐创作。殷漪早期的⾳乐创作领域包括:现场音乐表演、现代舞、肢体剧场。委约其音乐作品的表演团体包括“组合嬲”(上海)、Rubato 舞团(柏林)和广州现代舞蹈团。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现场个⼈电脑音乐,基于实地录音的声境创作以及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探索。殷漪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18)、第⼗⼀届上海双年展(2016)、第二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2016)、中国声音艺术大展(2013)。

    broken image

    高磊 Gao Lei

    高磊的艺术创作涉及装置、雕塑、摄影及绘画等各类媒介。他在创作中多借用日常物及“标准化”的工业制品为基本元素,这些作品经由合成或抽离的规训化形态处理,在模糊、改造中被篡改或增添了功能、属性与含义,从而成为测量身体、权力、消费与宗教等诸种领域之间的尺度与模型。通过精准的材质测试与图形的矢量化,作品与其面临的对象及试图发出的问题一起在空间维度与观念维度中不断跳转,使观者得以用一种经验之外的标准重新审视与测量我们与世界固有的边界。
    高磊曾于空白空间(中国北京)、阿拉里奥画廊(韩国首尔)、台北当代艺术馆等机构举办个展,其作品亦参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昊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IVAM 现代艺术研究院(西班牙瓦伦西亚)、Tinguely 美术馆(瑞士巴塞尔)、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科布伦茨)、 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国际艺术机构的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