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石库门不得不说的故事

    broken image

    图片来源于dongqi Design 栋栖设计

     

    石库门是什么门?

     

    石库门给弄堂以个性

    石库门是把房子的大门镶在一个石制的门框中,常见于我国传统民居中。门框一般为花岗石,但后来为了降低造价,也有用钢筋混凝土的。门一律是黑色对开的实木门,高二三米,上有一对铜制的门环。石库门门楣以上设置装饰,这也是传统民居中常见的,但上海石库门的特点是这些装饰的风格绝大多数是西洋式的。它们是用砖砌、砖雕、石砌、石刻或水刷石制成的仿西洋古典的檐部或带檐的山花。山花有三角形或弧券形,嵌板上常有水草纹浮雕;有时门洞两旁还有简化了的壁柱,十分考究。石库门给弄堂以个性,同时以它的尺度、设计与施工水平来说明这个弄堂与弄堂住户的社会层次。

     

     

    里弄,上海人称之为弄堂,是旧上海最普遍的住宅模式

    里者,按《辞海》的解释是:“古时居民聚居的方······毛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汉书·食货志》上:‘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按毛传乃举(周礼)为例,古代另有五十户、一百户等说。”弄者,《辞海》说是“小巷、胡同"。可见里弄用建筑界的行话说,是城市居民聚居的邻里单位,其规模大小不一,内以小巷相连。2011年5月,里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石库门弄堂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创新之作

    石库门弄堂因弄堂家家户户都有石库门而得名。上海石库门建筑出现在1860年到1870年之间,在英租界外滩附近。当时,英国房地产商参照伦敦市区联排屋的概念,为早期进入租界的上海人设计住宅。由于施工工匠是浙江人,通过与英国设计师的碰撞,石库门建筑内部设计更偏向于中国江南民居三合院。所以,石库门建筑一开始就是英国设计师与中国工匠共同创造的,是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后的再创作,有其独特性、唯一性,因而更具国际性,被全世界公认为上海的建筑特色和城市文化的独特象征。太平桥地区是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密集区。从1920年代开始,太平桥地区的里弄街坊群便迅速形成,据统计,太平桥地区在1948年有大小弄堂约193个。

    石库门里弄里的老故事

     

    书场听书

    太仓路169号(现太仓路181弄18号附近)  

    大陆书场兼旅社,这座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总面积达到1600㎡,据称最早是法国人建造的。在作大陆书场之前,这里的底楼是舞厅,二三楼曾做过妓院,据说后来被一辛姓老板改为书场兼旅社。1947年间,书场场东之一的范先生曾想邀当时初露头角的说书艺人曹啸天来大陆书场说书,却未能成行,但两人自此结为好友。还有一些著名的说书艺人也曾在这里表演,评弹中“蒋调”一派的鼻祖蒋月泉就曾在这里说书。到书场去听说书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文娱方式,它有个别致的雅称“听韵”。走过这里,似乎还能听到抑扬顿挫的说书声回荡在历史的空间中。

     

     

    螺蛳壳里做道场

    黄陂南路344弄17号、8号(现湖滨路黄陂南路交叉口附近),黄陂南路362弄永庆坊四弄1号(现太仓路181弄新天地北里9号附近)、马当路177弄敦仁里5号(现马当路177号新天地时尚I)

    上海常用一句老话“螺蛳壳里做道场”来形容遍布里弄中的“弄堂工厂”。这种“家庭型”的工厂主往往是一些技术工人,他们雇佣几个帮手,自己也参与生产。他们为减低成本经常用大工厂剩下的边角料,经加工而成各种生活什物,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我们调研的地块中,这样的“道场”还真有几家呢!用现在的名词来形容它们,应该是“街道小型企业”。丁先生的汉慎记对面的黄陂南路344弄17号在1948年前后是培利化学工厂的厂址,该处建筑由1920年代上Yan.Kee.E.Co.公司设计。而在同一弄中的8号是美新内衣厂,这家“街道小厂”除生产衬衫外还生产一种“衣领”,这种衣领其实就是衬衫的上半部分,无袖,穿在里面,外人看到露出来的干净整洁的衣领,谁也不会想到这件“衬衣”其实只是完整衣服的一部分,而价格却比衬衫便宜得多,在当时颇受一般市民欢迎,因而这家小厂以“换领大王”自居。位于永庆坊四弄1号的汉阳工业社以及马当路177弄敦仁里5号的纬纶针织厂也是这样性质的“弄堂工厂”。

     

     

    上海营造业教育

    马当路217号(现兴业路123弄1号附近)

    通惠小学全名沪绍水木业私立通惠小学,由沪绍水木业公所筹资建造。这所学校是上海最早由同乡组织与同业公会创办的培养营造业人才的专门学校。清末1908年(清光绪34年)马当路还未开,沪绍水木工业公会董事顾家曾、周瑞庭等人捐资购买了老西门外这片土地,自己设计建造校舍,当时的校舍为“凹”字形,并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人生所必须之智识技能”为宗旨,初定名为水木公学,只教授与营造业有关的课程。至1911年更名为水木工业两等小学,1913年改为沪绍水木工业私立通惠小学。进入1940年代,通惠小学已不再局限于营造业专业学校,而成为面向大众的普通小学,直至解放后更名为马当路小学。讲到这所小学的办学经历,让人想到一位上海营造业举足轻重的人物——杨斯盛,杨先生倡导建立了沪绍水木工业公会,但就在通惠小学建立的那一年(1908年),刚刚年过半百的杨斯盛的身体状况却日益恶化,并于当年5月病逝。小学的建立应当算是对这位热衷教育和公益事业的营造业领袖的最好慰藉。但这所小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24年,法租界公董局要开辟马当路(时称白来尼蒙马浪路),而通惠小学部分校舍正好在路址上,被迫让出一亩多的校舍。解放后,由沪绍水木工业公会和浙宁水木工业公会合并成的上海营造业公会在通惠小学举行了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出第一届营造业的人大代表。

     

     

    崇实中小学

    黄陂南路440弄(现翠湖天地嘉苑)、黄陂南路381弄2号(现黄陂南路380弄新里The House附近)

    走进黄陂南路440弄这条狭窄的弄堂,这里“隐藏”着另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校——崇实中小学。这所学校最早创办于1928年,在1940年代迁至黄陂南路,此时的校长是江苏海门人沈先生。沈先生携其家属、亲戚在黄陂南路381弄2号居住,这里也是崇实中小学的另一部分校址。沈先生的夫人刘女土,沈先生的两个女儿,也同时任教于该所学校,此外,在该校的65名教员当中竟有35名来自江苏海门,是同乡同业相聚的又一佐证。崇实中小学的校董会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套班底,可谓“阵容强大”。董事长王培孙,原系南洋中学校长;董事李登辉,曾任复旦大学校长,这两位老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爱国教育家;颜少卿,华成烟厂厂长;吴耕莘,时任育材中小学校长,也都是教育界及商界的名人。他们在1940年代末那样的战乱年代,仍心系教育事业,尤其王培孙和李登辉两位老先生已年过古稀,仍不忘为普及教育出资出力,实在可敬。

     

     

    新新小学

    太仓路155号(现太仓路181弄1号新天地壹号)、黄陂南路460弄6号(现翠湖天地嘉苑)

    还有一所新新小学和女校长吴女士值得一提,这所学校的曲折经历颇值得同情。新新小学是在1928年创办的,当时校址在南市乔家浜。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攻陷南市,情形极艰难,但学校从未停办,教室里的读书声从未中断。在日军的炮火声中,这些稚嫩清脆的读书声仍然显得那样顽强。不想日军的炮火最终炸毁了该校舍。吴女士不忍抛弃这十多年来的辛勤结晶和可爱的孩子,将学校迁至法租界,租用蒲柏路429号(即太仓路155号)继续教学。安定的教学生活只进行了一年,房东便要将住宅卖给别人。无奈,吴校长毅然将学校移至自己的家中(黄陂南路460弄6号)继续坚持教学,当真是以校为家了。

     

     

    “小李家”

    黄陂南路369号(现湖滨路黄陂南路交叉口,一大会址纪念馆附近)

    黄陂南路369号是这地块中的唯一一座完全西洋式的住宅。它的主人李先生是依靠经营房地产而起家的。在1920年10-30年代,有不少投身房地产业发家的人,李先生便是其中一例。李家在宁波被人称为“小李家”,李先生本人还是财主周湘云的外甥。他从大同学院修业后,倚仗家庭背景的优越,和许多银行关系密切,首先在英国人白兰(Brandt)的英商泰利洋行(Brandt&Regens)做中方买办,泰利洋行是专营房地产与房产经租业务的。这期间,李先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经营技巧,积累了经验,同时也聚敛了大量地产和财富。在1930-1936年间,李先生终于自己组建了华商泰利公司,继续从事房地产经租业,由于他的精明,公司的业务发展良好,到解放之初,他已拥有了大量地产和股票。关于这座洋楼,还有更加曲折的故事:1919年12月,从日本归来的蒋介石和当时的夫人姚怡诚曾寄居在这里。蒋介石当时在上海的股票交易所做投机生意,闲时研读《曾文正公家书》和《陆象山全集》。又有传说,这里还曾经住过黄金荣的姨太太,还曾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故居。这些故事给房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解放后,该住宅收归国有,现在是卢湾区政府党校所在地。李景韩本人住在兴业路54弄1号的宅院中,并于1954年病逝于此。

     

     

    同益里的京剧迷

    同益里15号(现湖滨路黄陂南路交叉口附近)

    就在与黄陂南路369号洋房一墙之隔的同益里,居住着酷爱京剧的一家人。1920年代中期,刚过而立之年的翁先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在当时的海关税务司做高级职员,曾和国民党官员林森共事。他在郊外拥有私宅,但仍租下同益里15号,因为这里距黄金大戏院只有一箭之地。在黄金大戏院背后更是戏馆林立,站在晒台上甚至可以看到京剧名角盖叫天在霞飞路宝康里的住宅。翁先生看中的是这里方便的生活和浓郁的京剧氛围。每当他进城看戏时,就住在这里过夜,以戏会友。后来,在翁先生的熏陶下,他的后代也都迷上了京剧,还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艺,直到现在,这座住宅的阁楼里还存放着许多京剧唱片。

     

     

    民生墨水厂

    淡水路341号(现淡水路345弄13号)

    民生墨水厂创办于1925年7月,第一批民生书写墨水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呼吁声中问世,是我国用化学方法制造墨水之开端。面对当时美国派克墨水的市场挤压,厂长郑尊法下决心改善生产工艺,放弃五倍子发酵法,改为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直接配置墨水,并增加染料用量,使色泽大为改进,生产周期大为缩短,克服了国产墨水含铁量高、沉淀多的缺点,最终推出内在质量与外观包装均接近进口墨水的“”民生787蓝黑墨水“,畅销全国。该厂于1934年迁至吉安路222号,1952年迁至淡水路341号。1966年改名上海墨水厂。

     

     

    金石画报社

    现寿宁路、云南南路交叉口附近

    金石画报社成立于1925年,以保存国粹、提倡金石书画为宗旨。其所创办的《金石画报》为三日刊,主编为叶更生 。该刊发行至同年12月18日第13期后停刊。每期刊有名家书法、篆刻、碑帖、国画以及一些文字源流介绍,发表了大量文章来介绍书画理论,如《文字源流叙略》《碑帖金石考略》等,此外,还专门辟有“画理”栏目介绍绘画技巧,辟有“艺术家”专栏着重介绍当代金世界著名人物生平和创作特点,设有“然犀杂录”栏目,载文《海上瘴烟》一文分期介绍沪上当时的社会乱象,对于考察民国初期的上海地方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百代唱片公司

    现西藏南路、方浜西路附近

    20世纪初上海百代公司的创始人为法国人乐浜生(E.labansat),最初名为“柏德洋行”,在南阳桥(今西藏南路)一带租房挂牌营业。创立不久,乐浜生即筹划赴北京为多名名伶灌音后制成唱片在上海销售,其中老生名角谭鑫培灌录的唱片风靡一时,一直稳居百代单片销量榜首,百代由此名声大噪。一站爆发,对于完全依赖法国工厂成片的百代公司而言形势极为严重,乐浜生决定在上海建造中国首家唱片制造厂。

     

     

    上海油画院

    顺元里(现吉安路西侧停车场附近)

    上海油画院为近代著名画家、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周湘创办,设于南阳桥以西茄勒路顺元里弄口。据说徐悲鸿曾入该校学习。周湘见他绘画天赋过人,同意他免费入学,故悲鸿后来曾不止一次接济过周湘。

     

     

    远东电影公司电影学校

    大华里(现翠湖天地6期)

    1924年,美国好莱坞电影专家乔治·卡特联合上海电影界、文艺界以及一些外籍人在大华里士开办远东电影专科学校,使上海电影历史上有了第一所中外合办的电影人才培养基地。其课程设置科学完善,包括电影、化装表演即电影知识等课程。教师中外兼容,知名学员包括符曼丽、吴素馨等。

    石库门里的新故事

     

    石库门的重生 —— “昨天与明天相会在今天”

    1986年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平桥地区新天地也在其中,1999年上海新天地广场由香港瑞安集团开启了改造,2001年大体建成。这里的建筑风貌决定了它在开发的同时又要做旧建筑保护的工作,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先生邀请到建筑师本杰明.T.伍德(Benjiamin T.Wood)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修旧如旧的方法让旧时弄堂保存了年代的风韵的同时又适应了都市人的现代生活节奏,这里先后见证了上海第一家星巴克、法国酒吧Le Club、上海红极一时的文艺青年圣地日本Ark音乐餐厅。在众多建筑中,对原始建筑与使用功能保存最完整的为弄堂里的新天地壹号。此外,在千禧年后,充满着创意能量的时尚、设计、媒体人也逐渐在这里聚集。

     

     

    ARK网络考古

    位于新天地的ARK音乐餐厅是上海乃至中国第一家LIVE HOUSE,窦唯、崔健等一批原创音乐人都曾是这里的常客,日本彩虹乐团成员也曾在这里掀起狂澜。"ARK"在英文中意味着方舟,象征着一个聚集各种元素的地方。这家音乐餐厅的理念是为食客提供一种独特的就餐体验,让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沉浸在精彩的音乐氛围中。ARK音乐餐厅提供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出,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餐厅内设有舞台和音响设备,以确保音乐演出的质量和效果。

     

    除了音乐,ARK音乐餐厅也注重美食的品质和创意。他们提供各种菜肴,包括传统的本地美食、国际美食以及创意菜品。餐厅的装修和氛围也设计得与音乐主题相匹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就餐氛围。在ARK音乐餐厅,顾客可以边享受美食,边欣赏精彩的音乐演出,营造出一种愉悦的用餐体验。这种结合音乐和美食的概念吸引了许多喜爱音乐和美食的人们,成为他们聚集和交流的地方。2008年7月ARK音乐餐厅结束营业。

     

    有趣网络提问:Ark有秘密通道么? / 窦唯炸场 / 五月天千禧巡场

     

     

    逸飞之家

    现太仓路181弄新天地北里10-12号(现Calix)

    陈逸飞是闻名海内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画家、导演、时装设计师、时尚杂志出版人、视觉艺术大师、文化实业家;也是一位在绘画、时装、影视、模特、网络、时尚杂志、家居、环境设计等诸多艺术领域都有着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的大艺术家。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提出的“大美术”“大视觉”的理念,曾对中国的艺术事业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引领着中国时尚、艺术和文化创意行业的发展。位于上海新天地最中心位置的逸飞之家,是集高雅生活品味、时尚生活趣味于一体的现代时尚家居用品的聚集地。自2001年9月开张营业起,一度受到中外时尚人士所追捧,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时至今日,逸飞之家虽已搬离,但上海大新天地片区的的艺术文化气息仍历久弥新。

     

     

    楠书房

    现太仓路181弄新天地北里15号

    楠书房以金丝楠木为载体,营造(恢复)古代传统书房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中国书房文化,中国传统书房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楠书房始终秉承“美成在久”的品牌理念,沉潜身心研习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楠书房的创始人马达东先生作为江西抚州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者,十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抢救和保护家乡的古树、古民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番久美的事业。他曾以”“原拆原建”的方式将江西故居与古树移植到上海,闯出了一条文化产业经营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