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路 《呢喃歌声》
《呢喃歌声》
经过对工作和生活于新天地区域人们的探访、沟通与交流,并在新天地周边收集生活废弃用品,艺术家葛宇路制作了风铃,挂在新天地后巷区域。
当风吹过,器具撞击发出微弱的声音,提示区域历史的厚度,令这些地方生活的声音与生活痕迹重回现场,共同发声。他希望在声音回荡的区域,人们能够以穿越时间的目光投向当下,去观察今天社区中的“烟火气”,记录如今弄堂里忙碌的新生活。
“通过大量走访,我逐渐意识到弄堂的历史只能停留在记忆中,那种生活虽美好,但没有人愿意真的回去。我们总在缅怀那样一种生活形态的独特之处,今天被新天地重塑过的弄堂生活,会不会在50年、100年后也被人以同样的心态缅怀呢?不一定非要等到那时才开始追忆吧,自拍网红、等待下班的后厨、代驾小哥、等车回家的顾客、午夜维修的工人和被集体训话的保安,他们就是如今弄堂的烟火气。现在就开始认真地观察当下,感受活着的历史吧。”——葛宇路


葛宇路,《呢喃歌声》,2022,拾得物,尺寸可变
葛宇路在作品简介里写道:“不一定非要等到那时才开始追忆吧,自拍网红、等待下班的后厨、代驾小哥、等车回家的顾客、午夜维修的工人和被集体训话的保安,他们就是如今弄堂的烟火气。现在就开始认真地观察当下,感受活着的历史吧。”
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新天地改造项目启动前,其所在地原是太平桥旧区,当时的石库门保留着原有的居住功能,人口密度高,居住条件逼仄,大多数人每天都不得不过着“拎马桶”的旧式里弄生活。葛宇路说:“改造之后,来这里的人与之前在这里为生活奔碌的那群人发生了很大的阶层变化。于是我就想以一种方式将这种不同连接起来,提示区域里的历史厚度。”


新天地石库门改造前后对比
于是,《呢喃歌声》的方案便在葛宇路的脑海中慢慢成形。在相对闹中取静的狭长后巷,葛宇路想通过声音来充盈空间,在和策展人的讨论中,他想到了风铃。葛宇路原本计划风铃的材料是取自以前住在这里的居民的废弃物,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发现大多数人已经散落在天南地北,家里也并不会刻意存放废品——所谓旧时光,更多的是居于人们的记忆和概念,而非物件。正当一筹莫展之时,葛宇路发现毗邻上海新天地的西成里区域正在进行搬迁改造,几乎搬空了的石库门留有大量居民弃物,正中他下怀:“我查了资料,也问了很多人,西成里的历史、形态和以前的新天地石库门住宅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以进到西成里,看到满地的废弃物品,在我看来就像是满地的宝贝。”他带回了几袋子“宝贝”:3.5英寸软盘、光盘、旧玩具、老的餐具和灯饰……而现在,这些带有生活痕迹的物件被手工制成了形态各异的风铃,不标准也不精美,和如今的新天地形成反差。
“当风吹过,风铃发出声音时,可能会让经过这里的人产生一种撕裂感。当一个人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头顶上挂着把小瓷勺子,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来新天地不是来看这些的,那一瞬间可能会有点懵。”由锅碗瓢盆琐碎日常产生的声音引发了对当下规整秩序的介入和出离,唤起人们的好奇与记忆,提示着这个空间曾经发生过的另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阶层。
对于葛宇路来说,这种想象的打开在当下极为重要。“我还是希望大家对事物的理解能变得丰富、宽容。就比如,现在大多数人来新天地可能就是为了消费或者打卡、社交,这个地方对他们来说是不是还有其他可能和价值?我想通过我的创作来引导其中一种可能,接着每个人都来贡献一点不同的想象,那样空间的形态就会更精彩、更有生命活力。”
关于艺术家
葛宇路 Ge Yulu
199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201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他的个展曾在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举办。
他近期参与的部分展览包括“From Luther toTwitter.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1 E历史博物馆,柏林,德国,2020);“情的时代”爱知三年展(日本名古屋,2019);“无界艺术季”(扉美术馆,中国广州,2018);“家的变迁”(金泽21世纪美术馆,日本金泽,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中国北京,2018);“应力场”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2017);“抗体—一新视觉艺术节2017”(华美术馆,中国深圳,2017);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等。他曾入围2019艺术8青年奖以及第十三届AAO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9)。2020年,他在北京公社的同名个展“葛宇路” 荣获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一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