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帅《鸽子:上海情书》

     

    上海天空留下的历史记忆

     

    “今年年初,我收藏了一块上世纪八十年代标有‘上海市信鸽协会 ’的搪瓷编号牌、一座信鸽钟,还在山上发现一处鹰巢,那附近有带有环志的信鸽腿骨,这三件小事引导着我开展本次‘燃冉’的创作方案。

     

    上海是中国现代信鸽竞翔运动发源地。180多年前,上海开埠,西方人将现代信鸽运动带入上海,并于1929年在虹口公园成立上海信鸽俱乐部。适时,上海鸽友积极推动本土信鸽运动,李梅龄医生引入国外信鸽配种,培育出最早获得国际信鸽赛荣誉的中国信鸽品系——‘李鸟’。后来,李医生当选信鸽俱乐部会长,俱乐部更名为‘上海信鸽会’。抗战时,一批‘李鸟’还曾参军成为军鸽。时至今日,一些本土信鸽体内仍流淌着诞生于上海的‘李鸟’血脉。石库门弄堂里的信鸽、鸽棚是很多老上海的记忆。时代变迁,鸽与人,以及因彼此交织改变了的命运,成为如今易被忽略的历史。其中,远近轻重、酸甜苦辣的故事,还有鸽子归巢时在上海天空留下的轨迹,是我将要发掘与表达的。”

     

    ——“燃冉”奖项艺术家采访:“燃冉” × ARTnews|刘帅:何以“在地”,十五个平行宇宙的艺述

    “燃冉”计划获奖方案

    我有四件和鸽子有关的小藏品,它们总能让我联想到,鸽子眼中人类世界的硝烟纷扰;鸽子和人类共同组成的城市记忆;人工饲养的鸽子在面对自然天敌时的生死无常。

    它们是《鸽子:上海情书》最初的引子。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在中东捡到的一支鸽子羽毛、80年代上海市信鸽协会颁发给信鸽饲养者的一块搪瓷编号牌、给上海信鸽标记信息的腿部环志,印有“上海”和“6872”、爬山时,在鹰隼巢穴附近发现的一只带有环志的信鸽腿骨

    我时常觉得鸽子是含情脉脉的动物,它们温顺、恋家,即使飞的很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需担心它会陷入迷途。鸽子卓越的飞行与导航能力,对应自由与归属,它们总是与人若即若离的存在。鸽子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几千年来,人类根据所需用途将鸽子培育成了不同品类。鸽子在人类世界里是食物、信使、城市景观、竞速选手、观赏宠物......鸽子也被赋予了和平、忠诚、希望的象征意义,抚慰和振奋人的情感。 

     

    人类驯化出导航能力更为卓越的信鸽用于传送书信。近代以来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信鸽更多是被人用于“信鸽运动”,鸽主们将各自的信鸽带到远离鸽舍的地点统一放飞,比拼谁的鸽子能最快飞回自己的鸽舍。

     

    上海是中国现代信鸽运动的发源地。180多年前,上海开埠成为通商口岸,西方人将信鸽活动带入中国,并于1929年在上海虹口公园成立了中国一个信鸽俱乐部:上海信鸽俱乐部(Shanghai Homing Club)。创立初期的成员全都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所以这个俱乐部也被称为“西人信鸽会”。在上海这段时期里,信鸽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国本土养鸽者适应、学习、乃至超越前人的非凡能力。为了提升本土信鸽的实力,上海本地的养鸽者积极培育更优良的鸽种。以李梅龄医生(1888-1972)为例,他在上世纪30年代引入国外信鸽配种,丰富中国本土信鸽基因,培育出最早获得国际信鸽赛荣誉的中国信鸽品系——“李鸟”。“李鸟”飞的远,导航能力强,抗战时一批“李鸟”还曾参军成为传递军情要务的军鸽。时至今日,一些中国本土信鸽体内仍流淌着诞生于上海的“李鸽”血脉。信鸽运动在上海很快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的人饲养信鸽。曾经属于上流阶层的运动,已飞入上海寻常百姓家。

    broken image

    李梅龄医生(1888-1972)培育的“李鸟”鸽系

     

    信鸽运动在上海起步早,风靡久。石库门弄堂里的信鸽、鸽房是很多老上海的记忆。时代变迁,市区里鸽房越来越少。同很多在现代化生活中显得不合时宜的事物一样,信鸽的存在感变弱了。鸽子,人,城市,以及因彼此交织改变了的命运,成为上海近代史中易被忽略的记忆,其中远近轻重、酸甜苦辣、刺痒、闪烁的故事,还有鸽子归巢时在上海天空留下的轨迹,是我将要发掘与表达的。

     

    我会将上海与信鸽有关的民间记忆,与信鸽飞行及导航习性的跨学科研究进行结合,虚构一段由信鸽和信件所引发的故事:一个喜欢用鸽子传递书信的人,意外发现他的鸽子带回了数封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信...

     

    我将以装置、行为、影像、文本等多种形式,将人、信鸽、城市的视角相互穿插。与上海老鸽友,信鸽一同勾连起整个故事,它关于追忆,关于跨物种的情感连接,亦关于城市变迁及其所引发的遗忘与纪念。

     

    不合时宜的上海鸽房

     

    为了让信鸽获得更适宜的生存、繁衍环境,上海鸽民常在自己的住宅区域自行设计和搭建鸽房,在他们手中,各类废弃板材、广告牌都能成为鸽房的建筑材料。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颜色形态各异、充满拼合感的“信鸽建筑”,在都市楼宇、街道之间显得越发突兀,饲养信鸽带来的卫生、安全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也更为暴露。越来越多的老旧鸽房被拆除,老鸽民对鸽子的执念有时显得不合时宜,对他们而言,人鸽情缘难以割舍。

     

     

     

    信鸽恋家,人渴望归属,在面临时代剧变带来的种种陌异感时,人和鸽子是相似的,总会从熟悉的标记物上寻找通往来处的踪迹。

     

    在《鸽子·上海情书》中,我将作品划分为3个章节,《风的形状》,《信使》,《见字如面》,从天空、气象、城市格局变迁、情感的流动等角度去勾勒出由人与信鸽所编织出的上海记忆,这其中既有憧憬,也有遗憾。

     

    章节1: 风的形状

    broken image

     

    依据鸽子羽毛造型特制的金属桨叶,与发电机组共同组合成风力发电装置。

    此装置需安置在室外,屋顶最佳,以便接收风力发电。

    它产生的电力将驱动章节3《见字如面》微型投影仪的运作。

     

    章节2: 信使

    broken image

     我将与数位上海资深养鸽者合作,选取10只居住在不同方位的信鸽,在它们胸前安装特制的运动相机。然后将这些信鸽带至新天地壹号陆续放飞。这些信鸽会从不同的方向飞出新天地壹号,返回它们的鸽房。

     

    10只鸽子航拍到的上海城市影像,将由这10个小屏幕组成的影像装置进行播放。

     

    这一过程将得到最专业的饲鸽人士的帮助,确保鸽子安全的同时,确保可行性。

     

     章节3: 见字如面
    broken image

     

    风力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力会驱使微型投影仪将一些书信内容投影在信纸上。

    在这个章节,第一封信是由一只鸽子从另一个时代带回来的。它是我基于上海信鸽的民间记忆虚构的情书。

    同时,我也将通过线上线下征集,让观众们参与书信的续写。

     

     
    近年来我有些创作工作是与战争环境有关的,在见识过满目疮痍和荒废的城市时,还是会联想到鸽子所代表的和平、圣洁与希望。

    我也想起,两年前被隔离在家中的人们,透过窗戶看到空中鸽子的自由自在时,也定是心生向往。

    关于人、鸽子、上海、上海之外、近处、远方的思考,让我试图在这件作品上增加一个小小的心思。这些鸽子羽毛造型的桨叶上,刻着一行出自电影《珍妮的画像》插曲的歌词,“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想去”,当风吹动这些羽毛桨叶时,这些字将以无形的形式,随风远去。

     作品介绍

     

    信鸽恋家,人渴望归属,在面对时代剧变带来的种种陌异感时,人和鸽子是相似的,总会在熟悉的标记物上寻找通往来处的线索。

    上海是中国现代信鸽运动的发源地,石库门和弄堂间盘桓、停歇着无数与信鸽有关的民间记忆。艺术家以此为灵感,结合信鸽飞行、导航的生理习性,虚构了一个由信鸽引发的故事:弄堂里,一位老鸽友发现,他的鸽子带回了数封不属于他所处时代的信……

    作品包含多个部分:由鸽子羽毛组成的风力发电装置,鸽子携带的摄像机所拍摄到的上海市景,以及面向公众征集而来的续写与再续写的书信文本……这些元素共同串联起整个故事。这件作品探讨人与其他物种共享的城市记忆,亦有关城市变迁及其所引发的遗忘与纪念。

     

     

    关于艺术家

     

    刘帅 Liu Shuai

     
    1992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与深圳。他常以动物、植物、沙石等自然物的视角去回望和预演土地、气象、人、非人生命之间的联系。刘帅长期关注由战争、外来物种入侵、宠物贸易等现象连结起的此地与彼方。他使用装置、声音、影像和民间技艺等媒介,呈现自然与人世中易被忽略的刺痒和微光。其个展/个人项目包括:“昆虫·家”(歌德学院,北京,2022); “顺时针的水声”(Random Play,杭州,2020)。参加的群展包括:“让候鸟飞”(瀫石光,龙游,2023);第三届拉纳卡双年展“Home Away From Home”(塞浦路斯,2023);“动物看见了吗?”(Pidan Gallery,上海,2023);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看见最初500米”(深圳,2022)等。作品曾获荷兰生物艺术&设计奖(2024);入选单向街基金会·水手计划(2024);获克劳斯亲王种子奖(2023)和歌德学院“地方知识与多元化生态感知”项目资助(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