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磊:拾得、拼贴与集体记忆
在自由的档案中建构想象
拾得物作为记忆载体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于1957年4月,是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动画制片厂之一。那个时期的中国美术电影开始逐渐摆脱西方美术电影的束缚,创造了如剪纸片和水墨动画片等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美术样式。雷磊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求学阶段时也深受这个“梦幻乌托邦”的耳濡目染,尤其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美术设计师张光宇先生的多媒介创作,激发了他对于各个艺术领域的研究与尝试,其中就包括他作为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为舞台剧《繁花》制作17幕多媒体动画的经历:
“我们从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帮助,在《繁花》舞台上使用了很多关于上海的纪录片档案,城市规划科教片,新闻录像片段。这些影像记录了一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像是琥珀中凝结的光,在工作过程中,看到这些影像,我如获至宝,很高兴可以将实验影像found footage(剪辑已有影片)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如此大的戏剧舞台上。”
——“燃冉”驻留艺术家对谈|雷磊:作品只是生活中的副产品
在雷磊的创作历程中,他还习惯于跳脱固有的艺术创作范式,尝试不同艺术技巧的相互交融与实验。2013年,雷磊突破过往聚焦于视觉愉悦层面的叙事性动画影像创作方式,与Thomas Sauvin联合创作了其第一部实验影像《照片回收》。创作的三年期间,雷磊与Thomas Sauvin对北京周边垃圾桶中的废弃胶卷进行收集整理与剪辑,胶卷的时间跨度大约在1970年代早期到2000年代中期之间。这些跨越时空的记忆载体,在雷磊扫描、故地再摄影与stop motion(定格动画)的处理方式下相互联结,共同组成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观看中的权利让渡
如果说《照片回忆》是雷磊对北京那30年间视觉档案的快速展示与回溯,那《公园日记》和《动物方言》则是雷磊将观看权利交付于观众的重要起点。在《公园日记》中,雷磊围绕幼时他和母亲在故乡江西庐山上拍摄的一张棚拍照片展开了一场“虚构”的叙事,整体叙事都来源于他与母亲对当时场景的回忆,以及他自身对于庐山这个地点的想象建构。叙事中无从映证的真实性与记忆的错位带给观众可自我投射与延展的留白,影片不再单一地以被观看物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与观众的意识和个体经验相互交织:
“在《公园日记》中,我放慢了节奏,让观众可以凝视每一张照片,把解释图像的权利给了观众。我个人认为《公园日记》以及《动物方言》更加开放,更加有立体感,对于图像的观念也更加民主。或者说,我学会更加自如地使用材料,不断地在各种不同来源的材料之间跳跃。我在资料库面前变得更加自由了,观众在影院也更加自由了。“
——“燃冉”驻留艺术家对谈|雷磊:作品只是生活中的副产品
在此次“燃冉”驻留中,雷磊延续了过往以个人口述史作为叙事线索的创作方式,录制了其与父亲谈论父亲所不擅长的事物的对话。在影像的创作上,雷磊挪用了旧上海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譬如《上海姑娘》《女篮五号》等等的片段与相关的视觉档案。老电影和档案在这里承载了那一时代上海的记忆片段,但同时也包含了当下对于那一时代生活的记忆重塑。雷磊此次的驻留创作跨越了时空的间隙,在他对那一时代记忆的缺失与想象和父亲口述的真实性中寻找着“丢失的集体记忆”。而此次“燃冉”驻留发生的场地新天地,在现代化改造的同时又保留了石库门建筑与旧物件最原始的结构与韵味,这些绵延的时代记忆会如何与雷磊的创作以及里弄公馆空间产生对话呢?
跨时空的情感共振
空间中的社会交往
此次”燃冉“驻留项目中,雷磊将新天地“Live Now”空间幻化为流动的场域:放映厅、传声筒、阅览室,空间中交织着上海地域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
“我一直在想什么是驻地,怎样与当地居民沟通或互动,如果艺术家能利用城市中一些非常本土化的空间把它变成一个阅览室或是放映厅,那是多么美好自由的事,它并不一定由美术馆进行规划,只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激活城市的空间。”
——Art Ba Ba. “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三位艺术家关于城市的别样目光
在“夜间放映厅”中,雷磊放映了他早期制作的10部带有童趣的系列动画短片。这些动画的制作过程中,雷磊收集了很多中国早期画报和杂志里有趣的颜色和元素,并利用拼贴、绘画等形式塑造了一个个”新“美术电影。放映厅中摆放着从西成里社区居民处收集到的带有历史痕迹的旧椅子,雷磊邀请观众携上具有时代感的定制电影票,乘坐童年时光机,感受独特的记忆之旅,刹那间仿佛穿梭回了老上海美术电影的黄金时代。
“夜间放映厅”,“燃冉”驻留Live Now现场,Live Now,2022。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在“日间传声筒”中,雷磊以公众参与的形式,联合“青年志”共同发起了一场线上线下征集活动。在作品《公园日记》中雷磊与母亲的对谈和与母亲的合照成为了记忆的承载体,此次活动以此为灵感,将“Live Now”空间化身为“秘密树洞”,以音频的形式邀请大家诉说与母亲之间独特的回忆,同时也欢迎公众分享一张与母亲的合照。这些回忆将有机会成为一个个记忆档案,出现在「青年志Youthology」的播客“问题青年”和雷磊之后的创作中。
“日间传声筒”,“燃冉”驻留Live Now现场,Live Now,2022。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此次”燃冉“驻留的最后一场Live Now活动,由雷磊与假杂志共同策划,并联合「设制场 MAKINGPARK」的场景家具,将”Live Now“空间打造成旧物再创的“周末阅览室”。阅览室中展示了雷磊的新书《周末WEEKEND》和同名动画《周末》,同时假杂志还精心挑选了基于二手图像材料编辑而成的艺术书籍。除了图书阅览的用途,雷磊还邀请观众参与有趣的图像互动生产游戏。在游戏中,观众可以将任何既得物品放置在《周末WEEKEND》的书籍封面上,通过拍照的方式生产图像,达到旧物再造的功能。
“周末阅览室”,“燃冉”驻留Live Now现场,Live Now,2022。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附于票根之上的情与事
2023年3月,首期”燃冉“驻留计划收尾,“燃冉”汇聚首期参与驻留的三位艺术家与合作者们,举办了一场由“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物件”组成的Gather Here活动。此次活动中,食物是贯穿全场的具体媒介,连接着人与人的情感,而票根则是承载雷磊此次驻留活动回忆的具体的物。
“具体的人”,“燃冉”驻留Gather Here现场,meethere 好处,2023。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在雷磊的三场Live Now活动中,票根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是“夜间放映厅”通往时光机的入场券,也是“日间传声筒”参与征集的纪念物,更是未能来到活动现场的艺术家雷磊与在场观众情感与记忆的联结。此次Gather Here活动,雷磊将纪念票根带到现场,与大家一起分享“旧物件”所唤起的具化的记忆。
“具体的人”,“燃冉”驻留Gather Here现场,meethere 好处,2023。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谈到此次驻留的感受,雷磊说到:
“我会比较敏感在商业区中的艺术作品是如何和周围环境对话的。同时,自然也会思考艺术家在这个环境中的价值究竟在哪。是仅仅的装饰或是锦上添花,还是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呢?
在过去的三年,非常多项目被迫停滞下来或被迫取消,在这次的驻留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克服困难,尽力做一些真诚的沟通,真诚的展出,2022年并没有消失,这就足够了。”
——“燃冉”驻留回顾|Gather Here:具体的人
驻留成果展示
2022 年 12 月 3 日,2022“燃冉”艺术季——回环之歌开幕。在此次驻留展览中,雷磊呈现了他此次驻留项目中的作品《从片段,到片段》。作品以他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为画外音,对话围绕父亲不擅长的事件展开,结合《上海姑娘》《女篮五号》等与上海相关的电影进行影像的剪辑。同时他还与写作者李依蔓合作,邀请她根据影像进行写作,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了一些字卡。
雷磊,《从片段,到片段》,2022,双屏有声影像,19分36秒,尺寸可变。“燃冉”艺术季艺术家驻留项目单元,新天地壹号,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此次驻留中创作的作品还随雷磊一同去到了韩国“DMZ电影节Expanded单元群展:Have you ever seen a ghost?” 谈到作品的在地新生,雷磊说到:“我在韩国的展览现场放了一个档案台,把当时北京电影周的场刊和我收集的上海私人老照片都带了过去。也很有意思,正好北京电影周放映着当时北朝鲜的电影,所以这个就是从一个’在地‘到另外一个’在地‘的过程。我也很希望这样的创作过程里可以有更多的’新生‘。”
此次驻留项目成果不仅仅是雷磊口述史与拾得影像创作模式的一种延续,更是雷磊在地结合的一种新型创作。当影像伴随口述带来的生命力达成记忆的焕新,影像这个媒介载体所带来的就不只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记忆的绵延。
参考资料
特伟. 创造民族的美术电影[J]. 美术,1960(Z3).
[法]米歇尔·福柯《反怀旧——米歇尔·福柯谈电影三篇》,肖熹、谭笑晗译,《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第127页.
燃冉ranran. “燃冉”驻留艺术家对谈|雷磊:作品只是生活中的副产品(2022-9-16).
曹雅琦. “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三位艺术家关于城市的别样目光. Art-Ba-Ba(2023-1-7).
燃冉ranran. “燃冉”驻留回顾|Gather Here:具体的人(2023-3-23).
关于艺术家
雷磊 Leilei
198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他的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音乐、装置和多媒体剧场演出等。 2009 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7 年任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教授。2018 年任奥斯卡动画长片及短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