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凡×刘恒×杨帆 《1-4-5-1》
《1-4-5-1》
《1-4-5-1》是建筑师沈若凡、音乐家刘恒与杨帆联合为2022年上海新天地特别创作的一组声音装置。作品由12组空心圆柱体阵列组成,造型与发声原理源于中国传统编钟,每组阵列中间的圆球与柱体碰撞击打,即发出三组正三和弦的和谐音律。
这组声音装置的和谐性会让人产生很强的共鸣感,和声的进行也令人感到舒适与释放。在新天地“燃冉”艺术季的场域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编织属于自己的音乐片段,由此而生成的“回环之歌”是送给上海的新年礼物,也因此成为每个人为自己谱写的新年之歌。
感谢三成团队为作品提供技术支持。


沈若凡×刘恒×杨帆,《1-4-5-1》,2022,镀锌铁,不锈钢,φ10m × 4.1m
在收到“回环之歌”的命题后,建筑师沈若凡决定以“回环之歌”的“歌”作为切入点,因为比起相对具象的造型装置,他认为无形的声音更具共通性,能唤起公众的感知和共鸣。他想起了巴黎街心公园里的马林巴琴,无论年女老少都会上前敲打嬉戏,温暖圆润的声音在小森林里回荡。“我个人不懂音乐,从我初步的认知来说,这件作品应该和打击乐有关,通过敲击来传递声音的感受。所以我找了懂音乐的朋友刘恒,过程里他又找了他的朋友杨帆,变成了一个团队创作。”
三个人对于作品的出发点有着一致的信念:在上海的2022年即将过去之时,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自然的、大地的声音,声音中自有疗愈的能量。自然声音的振动往往是复合型的,并不具有清晰可辨的音高,但人们就是在这样模糊而相融的诗性中得到慰藉。《1-4-5-1》中的声音,便是这样犹如大地承载般的声音。音柱的设计者杨帆十分熟悉金属管的调音,在乐器制作方面也有丰富老道的经验。“但这件作品发出的声音不同于一般乐器所强调的复杂与细节,而是具有一种真诚的、包容的性格。就像是你早上睁开眼睛,听到寺院里传来的钟声,将你唤醒。”这样的声音卸下了音高、音色、音调这样的参数考量,是其所是,还原本身,在振动中“包罗万象”。
之所以选择“1-4-5-1”的大调和声,也便是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基础的和声。刘恒和杨帆认为它接近自然,和弦和和弦之间的转化类似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生关系,在听觉感受上实现最大可能的舒适与愉悦。
法国声音理论家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在其著作中提出过:“声音是对于一种连续且没有边界知觉的隐喻,虽然说它进入可物化对象的范围,而且其中的某些部分也进入听觉窗口,但最终还是溢出其边界。”《1-4-5-1》里,这种声音的“溢出”是之于感知上的阵阵涟漪,杨帆说:“那声音可以传递出来的太多了,你可以听到的也太多了”,刘恒觉得作品更像是一件风铃,由声及人,“《1-4-5-1》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声音,一种情感”。在沈若凡的想象里,这种“溢出”则是从新天地出发,在城市空间里的辐射:“装置的圆形造型会使声音的扩散范围变得更大,它会穿透这个空间,穿透这些楼宇。这声音可能会在城市的很多个角落里出现,会环绕在城市的上空,如同新年里许下期待的那一记钟声。”
关于艺术家
沈若凡 Shen Ruofan
法国注册建筑师,1984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现居巴黎。
2010年毕业于巴黎建筑学院(Ecole Specialed'Architecture)。同年在巴黎创办个人建筑事务所,2016年在北京设立事务所分所,开始涉猎中法两地的建筑设计项目。2019年与木下祐輔(Yusuke Kinoshita)先生合作,重组巴黎的建筑事务所,更名为ARCHIEE。在巴黎重组ARCHIEE后,事务所以生产非建筑项目为主,致力于将建筑设计中的逻辑作为各类学科的交叉点,探索、发现并了解不同行业领域,用建筑的表达方式呈现社会、空间、功能与人的关系。
刘恒 Liu Heng
西安交响乐团定音鼓首席。毕业于缅因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先后师从西安音乐学院打击乐副教授韩晓静,定音鼓演奏家、教育家Stuart Marrs和纽约爱乐打击乐首席Christopher Lamb。缅大研究生在读期间连续三年担任Stuart Marrs教学助理,有丰富的乐团表演经验。
杨帆 Yang Fan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打击乐首席,中国打击乐协会常务理事。师从刘刚教授、李飚教授。获“新时代2019中 国鼓手颁奖典礼”“年度中国优秀打击乐作品奖”和“年度中国优秀全能打击乐演奏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