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燃冉”特邀公共艺术单元现场
2022.12.17 — 2023.2.5
2022年“燃冉”艺术季试图弥合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无形鸿沟,并呈现一系列将日常物品、新天地社群生活现场提炼为艺术语言的委任创作。2022“燃冉”艺术季邀请5组艺术家高露迪、葛宇路、梁曼琪、麻剑锋与沈若凡x刘恒x杨帆,为新天地创作具有参与性的场域特定作品,通过公共艺术的游戏性体验触发观众的互动,让艺术回归于本真的生活,让生活回归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接。
2022 “燃冉”入围青年艺术家群展展览现场
高露迪《拥抱》
2022
玻璃钢、镀锌铁、喷漆,尺寸可变
展出位置: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街区、北里喷泉附近
艺术家高露迪的灵感来源于他经常使用的颜料色块,将新天地视为上海城市的调色盘,新天地作为核心腹地是引领都市潮流与市民文化的发源地与中转站,为上海带来独特的流动色彩。高露迪在福禄寿广场采用鲜艳的色块将喷泉及窗户变为创作的界面,艺术家抽取其日常绘画中过渡色彩的形式,让曲线边缘如细胞一样有机地蔓延于喷泉周围。而在广场的窗户上,艺术家采用彩色镜面反射材质,令广场中来往的人、热闹的情景、天空与彩色圆环形成交融的流动光影。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组空间色彩装置,为来往人群带去片刻温暖欢乐,同时也以这种方式拥抱在此与作品相遇的每个人。
葛宇路《呢喃歌声》
2022
拾得物,尺寸可变
展出位置: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街区、北里后巷
经过对工作和生活于新天地区域人们的探访、沟通与交流,并在新天地周边收集生活废弃用品,艺术家葛宇路制作了风铃,挂在新天地后巷区域。
当风吹过,器具撞击发出微弱的声音,提示区域历史的厚度,令这些地方生活的声音与生活痕迹重回现场,共同发声。
他希望在声音回荡的区域,人们能够以穿越时间的目光投向当下,去观察今天社区中的“烟火气”,记录如今弄堂里忙碌的新生活。
“通过大量走访,我逐渐意识到弄堂的历史只能停留在记忆中,那种生活虽美好,但没有人愿意真的回去。我们总在缅怀那样一种生活形态的独特之处,今天被新天地重塑过的弄堂生活,会不会在50年、100年后也被人以同样的心态缅怀呢?不一定非要等到那时才开始追忆吧,自拍网红、等待下班的后厨、代驾小哥、等车回家的顾客、午夜维修的工人和被集体训话的保安,他们就是如今弄堂的烟火气。现在就开始认真地观察当下,感受活着的历史吧。” ——葛宇路
梁曼琪《旋转门》
2022
不锈钢烤漆、钢大结构底座、镜面亚克力、车贴,尺寸可变
展出位置: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街区 · 北里靠近兴业路连廊及马当路兴业路交叉口
艺术家梁曼琪的空间装置《旋转门》延续了艺术家以往的绘画装置线索,结合新天地特定场域空间进行创作,基于对新天地历史建筑形式——中西合璧的构成方式的观察,结合自身探索日常创作抽象画的方法,同时提炼新天地建筑元素中的直线、弧线及具有穿插关系的几何结构作为此次作品的视觉中心。作品呈现为喷绘天顶画与彩色旋转装置两部分。对艺术家来说,这组作品象征着都市如同一扇无形的旋转门,一直在见证形形色色人们,来来往往,或许你可以在这组作品前驻足、凝视、转动与微笑,回归片刻简单的时光,重拾童年的欢乐。
麻剑锋《甲虫=太阳》
2022
电子绘画、透明贴、车贴,尺寸可变
展出位置:新天地广场
艺术家麻剑锋将毗邻新天地的黄陂南路地铁站2号出口的顶棚与其附近的电动扶梯作为他绘画创作的基底,以其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将本无联系的两个建筑体串联,打破空间的固有印象,将新天地局部抽离现实语境,创造了一个超现实、充满想象力的时空。
从远处看,地铁口仿佛变为一只粉红色的甲虫,瞬间将观众带入卡夫卡式的超现实世界之中,其附近的扶梯则幻化成美丽的长卷,一串天真浪漫的“太阳”随着扶梯的走向逐级向上排列,犹如希望的传递,在冬日中为公众带来温暖的意向。
从甲虫到太阳,隐喻一种生命的连续与延伸。在艺术家眼中,地铁顶棚上的金属固定支架形似甲虫的触角向四周延伸,犹如生命体一般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周围,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每一位路过的行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存在,其就像太阳的能量一般,生生不息。
沈若凡 x 刘恒 x 杨帆《1-4-5-1》
2022
镀锌铁、不锈钢,10 mφ x 4.2 m
展出位置:新天地时尚 · 户外广场
《1-4-5-1》是建筑师沈若凡、音乐家刘恒与杨帆联合为2022年上海新天地特别创作的一组声音装置。作品由12组空心圆柱体阵列组成,造型与发声原理源于中国传统编钟,每组阵列中间的圆球与柱体碰撞击打,即发出三组正三和弦的和谐音律。
这组声音装置的和谐性会让人产生很强的共鸣感,和声的进行也令人感到舒适与释放。在新天地“燃冉”艺术季的场域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编织属于自己的音乐片段,由此而生成的“回环之歌”是送给上海的新年礼物,也因此成为每个人为自己谱写的新年之歌。
感谢三成团队为作品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特邀艺术家
高露迪 Gao Ludi
高露迪,199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13年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学位。
高露迪的创作与其对当代状况的思考密切相关。通过对于“图像”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反思,他将绘画实践与某种特殊的处理“剩余物”为主要功能的生理活动相关联:作为图像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之一,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图像的根本生成,大众日常且规律的自我分享也为这图像陡增了额外的生理性意义,使得图像从审美领域弥漫至生理领域之中,日常、频繁且规律。他以随手可得、未经处理的初始图像为出发点,戏谑地分析并挪用日常审美,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运作于绘画与摄影在现当代的复杂历史之中,也因其生理性而笼罩着一种荧光色的光晕。葛宇路 Ge Yulu
葛宇路,199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专业,201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
葛宇路的兴趣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他用自身对公共空间进入介入和协商,企图从中制造新的动态关系。他的个展曾在北京公社和广州扉美术馆举办。他近期参与的部分展览包括“From Luther to Twitter.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德国,2020);“情的时代”爱知三年展(日本名古屋,2019);“无界艺术季”(扉美术馆,中国广州,2018);“家的变迁”(金泽21世纪美术馆,日本金泽,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美术馆,中国北京,2018);“应力场”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2017);“抗体——新视觉艺术节2017”(华美术馆,中国深圳,2017);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等。他曾入围2019艺术8青年奖以及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9)。2020年,他在北京公社的同名个展“葛宇路”荣获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创新奖”。梁曼琪 Liang Manqi
梁曼琪,198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珠海,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CDK)绘画系,获美术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
梁曼琪的作品以二维绘画作为核心线索,借助装置、特定场域绘画,甚至是空间中的建筑结构等创作媒介,使艺术作品与展览空间相互连接、介入和互补。艺术家使用鲜活的视觉语言,打破物理空间与物体之间的界限,使线条、色彩和形式由画布延伸进入到真实的空间之中。梁曼琪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情感回应,平衡着画布上看似充满逻辑性的视觉符号。借由几何形状和颜色探索自身与周围的环境,由此深入到心理的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并把它们作为艺术家需要承担和理解的新使命。麻剑锋 Ma Jianfeng
麻剑锋,1983年出生于浙江,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2012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系,获大师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麻剑锋擅长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素材进行创作,通过拆解组合的手段打乱材料及其中固有元素的秩序,以绘画装置的呈现方式制造出混沌而充满歧义能︎量的戏剧化场域。
近期重要展览:“灵魂猎人”(剩余空间,武汉,中国,2022);“在时间里”(三明治画廊,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2021);“记忆术+记忆宫殿”(OCAT深圳馆X华美术馆,深圳,中国,2021);“麻剑锋:不可调和”(魔金石空间,北京,中国,2021);“绘画无声”(泰康空间,北京,中国,2021);“恶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库特卖会”(三明治画廊,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2019);“幽灵岛”(I: project space,北京,中国,2019);“麻剑锋——金银岛”(GAO画廊,伦敦,英国(2019);“U型︎回廊”(激发研究所,北京,中国,2018);“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UCCA尤伦斯当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7);“MA”(应空间,北京,中国,2016);“永不抵达”(OCAT西安,西安,中国,2014);“墙” (东画廊,上海,中国,2013)。沈若凡 Shen Ruofan
法国注册建筑师
巴黎ARCHIEE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刘恒 Liu Heng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打击乐首席
杨帆 Yang Fan
西安交响乐团定音鼓首席
西安音乐厅青少年打击乐团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