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诚安&维楽:儿童、符号与视觉文化

    作为视觉符号的儿童

    儿童与“儿童美学”

    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是艺术家夏诚安和维楽来到燃冉驻留项目、展开创作最初的契机。在驻留方案中,他们围绕成人所理解的儿童展开了探讨:

     

    “当我们在讨论技术对儿童的影响时,儿童本人往往是缺席的。 我们的讨论往往基于一种对于儿童本性的预期。不论是尼尔·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对于技术腐蚀“童真”的悲观预期,还是唐·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中对于技术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乐观畅想都反映了成人对于儿童的符号化印象。 当儿童的概念承载着成人关于技术和文化的想像,成为一个展示抽象概念冲突、交汇的拟人符号时,我们如何突破这种匮乏的想象,使得儿童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

     

    ——夏诚安&维楽“燃冉”驻留项目方案节选

     

    在这段论述中,“预期”、“想象”、“畅想”等词暗示了成人的认知与真正的儿童之间的距离。成人对“儿童”的假想就像波伏娃的“女性是第二性,” 是一种社会构筑的概念(a social construct)和符号借代(semiotic metonymy)。不过,相较于田野调查式地深入儿童群体、还原其本真面貌,夏诚安和维楽在此次驻留中更多地以面向儿童的大众媒介为着力点,挪用其中的视觉符号,提炼出形式鲜明的“儿童美学”,从而在视觉文化的线索中追踪“儿童”这一概念是如何被制造、利用和再度创造。这种工作方式在夏诚安过往的网页艺术作品《宝宝巴士:自己上厕所》中可见端倪——在浏览器的页面上,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小黄人、小猪佩奇、巧虎KIDS等卡通人物的图像,它们艳丽的色彩和几何状的轮廓呈现出儿童视觉符号在技术时代的集体面貌。

     

    以《宝宝巴士:自己上厕所》为起点,夏诚安和维楽从呈现形式和概念两个维度对“儿童美学”进行了延展创作。首先,两位艺术家从过往创作脉络的交汇点出发,尝试采用更易调动观众感知的媒介。夏诚安在《财富艺术》、《生产美,奉献美》等作品中,亲身扮演了具有独特时代和群体特征的角色,将个人形象作为载体来演绎具有批判意味的视觉符号。维楽则在作品《易茗瑞》中,通过身体表演和实时反馈的声音装置,使现场观众的反应纳入作品表达中。他在草台班参与共创并表演的剧作《让身体唱歌的n个方法》中,也将身体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这些共通的经验促使夏诚安和维楽在驻留期间着重探索了作品的交互性和可表演性。

     

    其次,两位艺术家试图在视觉符号的基础上加入叙事,将基于个人记忆的虚构故事融合进作品,进而在符号呈现的基础上,深层次地解构文化议题。基于此,夏诚安和维楽针对“儿童”概念和其形象在大众媒体中的表现进行了前序调研,这些视觉材料也将成为他们在驻留期间创作的关键线索。

     

    二十世纪上海报刊中的儿童形象

    “我们回顾了曾经在上海地区的儿童艺术遗产,包括《良友》中的儿童形象、《时代漫画》与张光宇、潘振声的儿歌。在曾经的上海,儿童的概念曾是商业宣传与国家观念角力的战场。”

     

    ——夏诚安&维楽“燃冉”驻留项目方案节选

     

    1926年,《良友》创刊于虹口的北四川路851号(今四川北路861至865号),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尽管《良友》以丰富多彩的女性封面著称,但其内容涵盖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新闻时政等,可称之为百科式大画报,对上海都市文化影响广泛。在庞杂的视觉资料中,夏诚安和维楽搜集了大量体现儿童意涵的图像:十余名儿童以活泼的姿态翻开一本印有“美美”儿童服装广告词的巨书、眉开眼笑的男童画像边上配文佛西利克止咳药的功效、米老鼠和木偶奇遇记等迪士尼形象也频频出现。此外,艺术家们也调研了《时代漫画》中的儿童图像。这本刊物由漫画家张光宇和鲁少飞于1934年在上海创刊,刊登传统的讽刺漫画、都会写生和连环漫画等。或许因为漫画体裁内生的政治性,《时代漫画》更偏向从集体主义的角度刻画儿童。例如,一则标题为《未来中国之主人翁》的摄影专题展现了四四儿童节当天,儿童列队扛着旗帜在街道上行进的景象。

     

    此次驻留期间,夏诚安和维楽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点石斋画报》。作为中国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石印画报之一,《点石斋画报》的主题囊括了时政热点、新闻报道、民俗奇谈等,因生动的画风和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而广受上海市民欢迎。在1884年创刊至1898年停刊的十余年中,《点石斋画报》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其中,艺术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两类作品。其一是与儿童直接相关的故事,比如《奇童治病》记载了一名奉菩萨之命医治病患的儿童,《推孩投火》则讲述了青少年在火旁嬉闹酿成意外的社会新闻;其二则是带有神话、奇幻色彩的民间轶事,比如《小鬼赛会》中百鬼集结的喧闹场景和《凌波仙子》中新娘逃婚而后升仙的故事。

     

    通过调研这些影响广泛的刊物,艺术家们深入上世纪在上海地区有关儿童的图像库,拼凑出了旧时代儿童在大众媒体中的面貌。同时,他们以个人视角在这些文献中筛选出再创作的素材,以新时代的视觉经验解构百年前的图像,赋予“儿童”形象新的解读。

     

    童趣,作为目的还是方法?

    城市腹地的童话世界

    天地本室是由新天地发起的复合文化空间,坐落于黄陂南路上的新天地新里。它利用建筑闲余的架空空间,以形似亭子间的结构围合出两层区域,一层收录关于上海在地文化与历史的档案和书籍,二层展示点石斋画报的点校版套装。参观者可领取一份兼具导览与创作功能的手账册,依照目录查找资料,或对现有资料补充注释。在“燃冉”驻留项目期间,天地本室被用作驻留艺术家的创作工作室,为艺术家调研在地文献提供便利。

     

    在驻留进程过半之际,艺术家夏诚安和维楽将调研成果向公众展示,在Open Day驻留开放日“流动的童年和反思的童话”中,他们结合天地本室的空间布局,以层层递进的叙事呈现了他们对“童年”与“童话”的思考,在城市腹地营造了一个另类的“童话世界”。首先,艺术家们以儿童节目置景为灵感,从中提取出戏剧化的立体积木元素,堆放在台面、缝隙、家具上,为空间奠定了富有童趣的基调。其次,艺术家们结合创作的内容,针对天地本室原有的建筑构造和文献陈列,进行了布景和改造。他们从天地本室二层书架上的《点石斋画报》中摘选出关于儿童的、富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将其打印在色彩缤纷的A4纸张上,替换原本的书籍陈列,使观众的视野聚焦于儿童群体。同时,这些彩页也被散落地张贴于天地本室的墙壁、楼梯和书架上。从这些故事中,艺术家提炼出儿童或受伤、或被抛弃的种种遭遇,也将其中怪异的动物、鬼怪等形象进行重构,撰写出新的故事,打印于纯白的A4纸上,与其原型对应。这些故事分布于天地本室的不同高度和功能区域,吸引观众上前阅读,也引导他们对天地本室的细部进行探索和发掘。同时,这些故事的位置也与其情节相呼应。通往天地本室二层的楼梯边,张贴着故事《在夹缝里》—— 主人公在上班路上不慎掉入扶梯,却发现电梯背后是一条旋转不息的衔尾蛇。在天地本室一层的展架上,艺术家们将原本摊开展示的摄影集收纳,替换为彩虹色长幅和手形雕塑,对应着一旁的故事《水中相片》 —— 主人公撑船渡过彩色河流,撞见许多白色的手伸出河面,手中举着空白相片。

    “流动的童年和反思的童话”,燃冉”驻留Open Day现场,天地本室,2024,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在撰写文本以外,艺术家们还通过图像、装置和增强现实等媒介在天地本室拓展了童话的叙事维度。在《腿国》中,艺术家们描绘了一副颇具赛博朋克风格的未来图景:为了入职公司,人们需要将自己的一条腿替换成义肢,而由于定制化义肢能提升人的运动能力,人们对其的态度从最初的抗拒转为追捧。然而,被赋予身份特征的义肢逐渐产生了个体意识,通过AI聚集到一起,组成了自己的国度。夏诚安和维楽将故事中“腿”的形象实体化,用异形展板组装为一组怪异的“多腿生物”,放置在天地本室的二层玻璃护栏旁,引诱着好奇的观众步上台阶,一窥故事全貌。

     

    结合天地本室的物理空间,维楽基于三个故事,分别创造了三个AR场景,将故事中的形象交由观众来探索。《种门》的故事设定了“门”可以像种子般被种下,并长出“门叶子”,而吃下一片“门叶子”即可在脑海中浮现出某个丑闻的情景。在粘贴着《种门》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收录了《上海法租界史研究》、《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民国名流与上海美专》等城市历史文化文献,而艺术家们将其位置重新编排。当观众自行用iPad扫描,就会发现悬浮于每个书格之上的形态各异的“门”和暗示性的词语如“Photodoor”、“Politidoor”等等,于是散落在空间中的图像碎片与文本便可互相补充,并与天地本室原有的内容产生交互和共创,展开令人遐想的故事。

    “流动的童年和反思的童话”,燃冉”驻留Open Day现场,天地本室,2024,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在Gather Here“转去灶披间——童年作为原材料”中,夏诚安和维楽也对聚餐的空间进行了介入。此次聚会的地点选在愚园路上一家本帮菜馆,其洋房建筑的前身曾被用作幼儿园。在三层阁楼的包厢内,夏诚安和维楽将基于《点石斋画报》撰写的小故事分别以图文形式打印,分发在餐位上,邀请参与者在入座后细细阅读,进入艺术家们预设的情景中。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转去灶披间——童年作为原材料”, “燃冉”驻留Gather Here现场,福1039,2024,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用于反思和叙事的童年

    在此次驻留中,夏诚安和维楽并未完全遵照驻留方案最初的设想,将儿童作为首要的受众或共创者进行创作,而是采用童话的叙事方式,将对当代科技社会的思考嫁接于离奇的民俗故事之上,引发观众的联想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儿童从叙事对象转变为浓缩了其形象、意指后的一种创作手法。

     

    童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往往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虚构情节来塑造形象、铺陈故事。其语言大多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并使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描绘幻想出的世界,并没有单一的时间线和具体的地点。不过,两位艺术家在选取童话体裁时,并未脱离现实生活的语境,而是结合自身作为九零后的童年经历和千禧年前后的儿童节目,以当代人的生活经验重新叙写《点石斋画报》中富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在《疟鬼畏刀》中,使妇人李氏惊惶的疟鬼是一个绿衣红裤、头绾双髻的精怪儿童形象,疟鬼像猫一般从地面跳到床上惊扰李氏,最终被她用削瓜刀吓退。而在艺术家们新编的《床下的噩梦》中,五彩斑斓、呈几何形状的鬼怪则被主人公用斧标驱风油驱散。第二天,主人公发现原来这些鬼怪是童年乐高积木的亡魂。

     

    这种基于现实的叙事语境一方面契合了儿童的想象机制,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哈里斯所主张的,儿童的想象力极少偏离他们所观察并记忆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使艺术家们得以通过童话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在故事《种钱币》中,村民在家中种下写有自己姓氏的圆纸、施肥浇水,闲时去其他村民家中讲故事。一年后,讲故事最受欢迎人家的院子里就会挖出与自身形象相同的金铸头雕。对于这个类似《点石斋画报》中《种银受骗》的故事,艺术家们将其与比特币挖矿相关联,把去中心化的概念嵌入民俗文化中,探讨了每个家庭以“铸币”和“讲故事”的方式参与集体决策的机制。艺术家们提出,过去的童话故事不仅是前人想象力的凝聚,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相应地,童话这一体裁也可以作为描绘与反思当代技术社会的手段。

    “流动的童年和反思的童话”,“燃冉”驻留Open Day现场,天地本室,2024,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在驻留接近尾声之际的Gather Here,两位艺术家邀请参与者以食物为引相聚,回顾本次驻留的创作历程。艺术家夏诚安与维楽以他们的童年味觉与听觉记忆为线索,结合此前创作的童话故事和本帮菜的菜式,上演了一出“调味料剧场”。晚宴正式开始前,两位艺术家换上充气戏服,分别饰演红烧老抽和上海辣酱油,从酱油的“童年回忆”出发,展开了一段从伍斯特酱到本帮菜调料的“个人史”。

     

    在维楽饰演的上海辣酱油的叙述中,罗宋汤、排骨年糕是上海不可或缺的味觉记忆。夏诚安饰演的红烧老抽则表示,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推广,酱油在调味料中的份量不胜当年。对两位艺术家而言,酱油的视角是观察中西饮食文化交融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绝佳窗口。演出完毕,对白中的菜品旋即上桌,而酱油在此次活动中的演绎才刚刚开始。以“浓油赤酱”为特色的本帮菜筵席中,酱鸭、八宝辣酱、油爆虾等菜品轮番上演,唤起根植于上海“老底子”的风味记忆。

     

    席间,谈到选用《点石斋画报》作为灵感来源的缘由,夏诚安表示在此前的创作中,他曾看到互联网上有人利用迪士尼动画片中的角色形象拍摄不当内容的短片,而这些常见于儿童节目中的形象使短片逃过了审核算法的追踪。在驻留期间的调研中,夏诚安也关注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创刊于大新天地片区自忠路上的《新少年报》,尽管该报的主要受众是少年儿童,但常以通俗文艺作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儿童视角削弱了其表面上的政治性。这些媒介产品令艺术家们意识到儿童叙事相较于成人叙事的独特性。在《点石斋画报》中,他们看到了大量亦真亦假、离奇古怪的故事,它们以奇异的画面展现了晚清市民对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洋科技的想象。这些经历促使夏诚安和维楽从田野调查具体的儿童形象,转而以儿童的视角和童话的叙事方式,来缝合他们的童年记忆、日常经验与技术畅想。他们对童年的解构和演绎,也将童年从个体生理学和社会建构的概念中释放出来,为其解锁了反思和叙事的可能性。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转去灶披间——童年作为原材料”,“燃冉”驻留Gather Here现场,福1039,2024,图片由“燃冉”计划提供

     

    参考资料

    燃冉ranran. “燃冉”驻留|夏诚安&维楽:解锁童话的多元可能(2024.9.2)

    燃冉ranran. “燃冉”驻留|夏诚安&维楽:流动的童年与反思的童话(2024.7.30)

    燃冉ranran. “燃冉”驻留|夏诚安&维楽:借由容器化的形象与工具性的身体解构文化议题(2024.7.12)

    Harris, P.L. (2021), Early Constraints on the Imagination: The Realism of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92: 466-483.

    关于艺术家

     

    夏诚安 & 维楽 Chengan + Villo

     

    Chengan+Villo,由艺术家夏诚安与维楽在2022年成立的艺术组合,主要研究人的主观认识与社会的客观概念是如何在技术发展中被塑造与改变的。他们利用影像、表演和装置艺术,探索人与物、人与社会在虚拟和现实中的复杂联系。夏诚安,1995年出生,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夏诚安的重要展览包括:“人造魅力”(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厦⻔,2022);“既要左对⻬,又要右对⻬”(画清池,成都,2022);“PSA青策计划:平面游击:起来!数字失神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线上,2021)。曾入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2022)。维楽,1994年出生,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摄影专业,是MAGESPACE成员之一。维楽的重要展览包括:“Yimingrui”(Northlight画廊,坦佩,2020);“Saccharine Journey”(哈里·伍德画廊,坦佩,2018);“Circle of Influence”(Northlight画廊,凤凰城,2022);“Idyll”(Lionel Rombach画廊,图森,2017);“我们身处历史何处”(过云楼,苏州,20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