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

    2022.9 — 2023.1

    “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是“燃冉”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鼓励艺术家充分体察艺术与生活、城市与人文、文化与消费的内在机制,通过空间与文化的建构来编纂艺术家个人的地方志。“燃冉”驻留项目邀请艺术家在新天地展开为期4周的观察与工作,结合自身创作脉络进行思考、交流与创作实践。2022年驻留项目邀请到三位艺术家高磊、雷磊和殷漪,以“城市触发想象叙事”“城市作为听觉空间”“城市作为图像剧场”作为考察线索,于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进行驻留创作。

    2022“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 展览现场

    高磊《RFID》、《建筑N0.35-103#》

     

    展出地点:新天地壹号

    在U型墙构筑物的一侧是高磊最新系列作品“RFID”中的一件,这件作品直接挪用了射频识别标签的框架,它被放大转换成一件综合材料的绘画作品——艺术家以注射器为工具,将丙烯注射于画布,橙色填充的矩形、银色迂回的线路犹如建筑结构体,似一道门和伫立的围栏。画布下方贴有对应的芯片本体,RFID所存储的数字信息如同物质化的空间,同样规范着人们的活动空间。构筑物与两件作品共同形成一件与所处空间对话的装置。观众可以透过构筑物中央瞥见新天地壹号向外的门和窗口,同时又能在作品中捕捉符号的意向,进而启发自身与物质空间和虚拟场域的关联想象。高磊延续其创作脉络,用材料记录的方式将事物对他的影响转换成时间和空间的标本。

     

    在驻留项目的调研伊始,艺术家高磊便以“新天地壹号”空间作为起点,对艺术家而言它犹如“标本”一般的存在。艺术家选择了两件可被视为其创作起点与最新阶段的作品相对而立。两者以U型构筑物相连,置于空间中的门与窗之前。其中《建筑N0.35-103#》创作于2008年,同时也被视为艺术家职业生涯开始的标志性创作。高磊使用一台小型家用数码相机,以一种碎片化的扫描方式,对北京胡同里的一幢大楼内景进行采样摄取。历经三个多小时,拍摄了100多张时空碎片文件后,最终合成我们所看到的这件摄影作品。此房间自1900年起先后被各式各样、不同国籍和背景的人群作为临住所使用。人来人往之间,房屋几经装饰,其居住的痕迹也被反复抹除又新增,直至一场神秘的大火暴露出层叠的痕迹。有意思的是,远处的窗外的景象被艺术家替换成公海的水域,抹除了这一空间的位置信息,作品中的建筑景观也呈现出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临界状态。

    殷漪《从      到新天地》、《邻居》

     

    展出地点:新天地壹号

    艺术家殷漪的驻留将日常居所空间、新天地的公共空间,以及来往两地之间的城市环境作为声音的聆听空间。他邀请四位合作者,分别为音乐家、人类学家、3D声景设计师和游戏声音设计师共同参与创作——五位参与者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家庭住所或者工作场所),自选交通工具向新天地出发,在城市中移动的同时,对城市声音进行实地录音。每位合作者以实地录音为基础,共创作五条独立的声音作品,这些作品被放置在由艺术家设计的水泥装置中。装置的形态以新天地的公共区块地图为原型,提示人们对于公共性空间乃至城市的聆听的可能性。观众可以使用耳机自由选择聆听掩藏在水泥装置中的音频。

     

    在对聆听和声音的思考与研究中,艺术家殷漪发现对城市的聆听往往会陷入一种惯性的误区,人们常常容易将美妙的声音都归属于客体化的自然。尤其在最近回顾了自然史、博物学中的实地录音历史后,艺术家发现新技术,特别是录音技术成熟发展之后,人类通过对自然声音的物质化,不断对自然的对象化和社会化,使自然成为某种文化资源与鉴赏对象,其结果就是遗忘了人类本是属于自然的。《邻居》被制作成家庭室内一个聆听的场景——由地毯、单人沙发、落地灯、信件、模拟磁带录音机和耳机组成。观众可以坐在沙发上,边阅读由艺术家书写的信件,边操作录音机聆听鹩哥的鸣叫和小区居民的演奏。对艺术家来说,鹩哥与对面不知名的居民都是他的邻居。艺术家相信,相邻而居即是一种“共生”,这种“共生”可以在声音中传递,亦可以通过聆听而实现。

    雷磊《从片段,到片段》

     

    展出地点:新天地壹号

    雷磊的创作非常关注个人视角的叙事,其中包含一手经验的私人记忆,同时又包含对历史的想象与再创作。在“燃冉”艺术家驻留项目中,雷磊将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对话作为起点,重新回忆、书写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从片段,到片段》的创作源于雷磊向父亲提问他所不擅长的事情。以此为线索,艺术家从旧时的电影中寻回这段错失的经历,同时邀请写作者在当下的视角对其选择的电影片段作出回应。电影档案、静态照片、字卡、薄膜唱片中的音乐在艺术家与父亲的谈话中徐徐展开,由此贯穿了历史和当下,公共和私人的视角。

  •  

     关于驻留艺术家

    *排名按艺术家驻留时间顺序

    broken image

    雷磊 Lei Lei

    1985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他的创作同时涉及录像、绘画、音乐、装置和多媒体剧场演出等。 2009 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蔡国强奖学金。2017 年任洛杉矶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专业)教授。2018 年任奥斯卡动画长片及短片单元评委。2019年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broken image

    殷漪 Yin Yi

    1978年出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对于殷漪来说,艺术是自我治愈的良方,也是思考与行动的试金石。基于对“声音”与“听觉”的深度思考和研究,殷漪展开其跨媒介的当代艺术创作,作品形式包括表演、声音、影像和装置。感知、身份、文化、媒介性成为其创作焦点。他提出“听觉—声音空间”这⼀概念, 尝试建立一套围绕此概念的⼯作方法,与其他学科建立跨领域合作。1998年组建慢核乐队“死亡诗社”,任贝司手兼主唱。2001年转向数字音乐创作。殷漪早期的⾳乐创作领域包括:现场音乐表演、现代舞、肢体剧场。委约其音乐作品的表演团体包括“组合嬲”(上海)、Rubato 舞团(柏林)和广州现代舞蹈团。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现场个⼈电脑音乐,基于实地录音的声境创作以及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探索。殷漪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18)、第⼗⼀届上海双年展(2016)、第二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2016)、中国声音艺术大展(2013)。

    broken image

    高磊 Gao Lei

    高磊的艺术创作涉及装置、雕塑、摄影及绘画等各类媒介。他在创作中多借用日常物及“标准化”的工业制品为基本元素,这些作品经由合成或抽离的规训化形态处理,在模糊、改造中被篡改或增添了功能、属性与含义,从而成为测量身体、权力、消费与宗教等诸种领域之间的尺度与模型。通过精准的材质测试与图形的矢量化,作品与其面临的对象及试图发出的问题一起在空间维度与观念维度中不断跳转,使观者得以用一种经验之外的标准重新审视与测量我们与世界固有的边界。高磊曾于空白空间(中国北京)、阿拉里奥画廊(韩国首尔)、台北当代艺术馆等机构举办个展,其作品亦参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昊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IVAM 现代艺术研究院(西班牙瓦伦西亚)、Tinguely 美术馆(瑞士巴塞尔)、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科布伦茨)、 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等国际艺术机构的群展。